周末重点速递丨券商热议A股科技板块走向聚焦国产算力、脑机接口等投资机会;巴菲特最新调仓动向披露
美东时间11月14日周五美股盘后,巴菲特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公布递交美国证监会SEC的13F文件。文件信息显示,
伯克希尔三季度减持约4179万股,持股数较二季度末环比减少逾14.9%,持仓市值减少约106亿美元。这是伯克希尔连续第二个季度抛售。尽管如此,截至三季度末,伯克希尔还持有苹果逾2.38亿股,苹果仍是头号重仓股。
与此同时,三季度伯克希尔新进Alphabet约1785万股,这是伯克希尔首次建仓谷歌母公司,这些Alphabet股份市值约43.4亿美元,在伯克希尔持仓中占1.62%。
截至11月14日(周五)收盘,上证指数收报3990.49点,失守4000点关口。近期,外部因素影响或居多,维持均衡配置建议。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临近,表态或持续压制风险偏好,需警惕美股科技股调整对A股的传导效应,短期大科技板块或仍存在一定压力,建议“红利&微盘与科技为代表的产业趋势板块”维持综合配置思路,未来需重点关注外部环境变化。
其次,周五市场成交额回落至2万亿元心理关口以下,同样需要关注流动性边际变化,若全市场成交额持续缩量至1.8万亿元以下,市场反弹高度或受限,需关注政策对于经济数据支持力度的变化。
此外,重点数据公布,短期维持谨慎乐观观点。资金面宽松与政策呵护或将支撑债市震荡偏强。市场未来或仍将震荡上行,建议均衡配置红利、微盘、产业趋势板块,科技领域长期看好。
展望2026年,AI“虹吸效应”显著,全球AI或继续共振。海外方面,谷歌、Meta等巨头不断上调AI资本开支指引,谷歌Gemini等大模型Tokens消耗量大幅提升,AI正循环效应逐步凸显。国内方面,以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国内AI巨头或进入AI算力大规模投入期。看好“光、液冷、国产算力”三大核心主线,同时推荐重视AI应用、运营商、卫星互联网、6G等板块。
赛道一:全球AI共振,聚焦“光、液冷、国产算力”三大主线T光模块放量元年,同时硅光技术或加速落地,有望成为1.6T高速光模块主流方案,高速硅光子时代,光模块龙头的竞争优势或将持续凸显,且CW激光器及部分无源器件需求或将提升,且OCS/空芯光纤/薄膜铌酸锂等多条新技术并行演绎,有望孕育新投资机会。建议重视国产算力芯片、计算设备、网络设备、AIDC、云平台等五大细分方向。
赛道二:AI应用风起云涌,模组、控制器、CDN等板块迎机遇基于AI模型的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的进步加速了AI玩具的发展,AI玩具通过搭配智能算力模组、蜂窝/wifi模组等硬件实现了拟人化交互能力,伴随边端AI模型持续优化,智能算力及通信模组需求或将加速释放。
赛道三:国家重视自主可控,迈入“破茧成蝶”成长期在国际局势动荡、地缘冲突加剧、关税摩擦反复的复杂形势背景下,内需扩展+自主可控+技术升级的逻辑或被反复强化,作为6G核心组成部分,受到高度重视。建议重视四大细分方向,(1)卫星制造环节,优先受益于卫星发射增量需求,关注卫星载荷供应商、卫星平台零部件供应商;(2)卫星发射环节,关注发射资源分配、发射节奏及技术发展带来的产业催化;(3)地面设备环节,关注高价值量核心网建设各环节,以及终端市场;(4)卫星运营环节,星网、垣信分别牵头星网、G60,双线共进,有望快速构建卫星网络。
脑机接口标准化路线年建立架构完善且易于扩展的脑机接口标准体系;2027~2030年基于技术演进动态补充内容,丰富脑机接口标准体系的覆盖维度;2030~2035年形成系统完备的脑机接口标准体系,实现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全链条的标准覆盖。
政策支持不断加码:今年7月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年10月“十五五”规划建议正式发布,这是继“十四五”规划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国家重点前沿科技项目之后,“脑机接口”首次被明确列为未来产业六大方向之一,标志着这一领域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技术与临床持续突破:今年6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相关企业,成功开展了我国首例侵入式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在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上成为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国家。
商业化进程加速:脑机接口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美元,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随着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BCI技术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据麦肯锡测算,全球脑机接口在医疗应用领域的市场规模2030年有望达到400亿美元,到2040年突破1450亿美元。我国脑机接口产业规模占比不断提高。
日前《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能源集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统筹推进大规模开发和高水平消纳,成为关键领域。与关系密切的政策包括优化“沙戈荒”基地电源结构和储能配置比例,支持有条件地区充分发挥光热、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等的支撑调节作用。鼓励新能源与配建储能一体化调用。引导石油石化、化工、钢铁等重点产业,自备电厂改造升级及科学配置储能设施等,协同实现用能成本降低和新能源高效消纳。
储能作为锂电池重要下游行业,越来越强地拉动整个行业发展。在日前举行的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柳新岩发布《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路线年)》。未来发展目标为:2027年,新型储能产业步入规模化发展初期,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1.8亿千瓦;2030年,新型储能产业全面市场化发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2.4亿千瓦;2035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超过3亿千瓦。2035年储能规模将增长2.16倍,这将为新型储能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仅占据了动力电池的主体地位,也成为新型储能的主要选择,磷酸铁锂占比最高。储能概念股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亿纬锂能、隆基绿能、龙源电力、特变电工、三峡能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