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代表团赴中亚、高加索地区深化“一带一路”教育合作

为进一步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11月1日至9日,兰州大学组建多学科团队,由副校长王为率团赴中亚、高加索地区开展交流访问,扎实推进已有合作项目落地,持续拓展教育合作新领域。访问期间,王为出席中国-乌兹别克斯坦百校合作论坛,并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等合作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负责人一同参加访问。

11月2-3日,第二届中乌百校合作论坛在乌兹别克斯坦世界语言大学举行。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乌兹别克斯坦高等教育、科学和创新部部长孔格拉特拜·沙里波夫,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临时代办王继伟等出席活动并致辞。王为在中乌高等教育合作圆桌论坛环节做主旨报告,他表示科技合作是深化“一带一路”教育交流的重要引擎,介绍了兰州大学以科技创新为牵引,推进与乌兹别克斯坦高校深度合作的成果与规划。论坛期间,兰州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浩罕大学安集延分校共建的“中国语言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并列入部长见证合作清单。

在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团访问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与校长古丽切赫拉·里赫西耶娃就加快推进两校新闻专业本科2+2联合培养、拓展同声传译人才联合培养等事宜达成共识。双方特别探讨了在数字人文、跨语言信息处理等交叉学科领域开展科研合作的可能性,推动人文交流与科技合作深度融合。此外,代表团一行还走访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围绕乌兹别克斯坦新能源政策、产业规划及技术需求开展座谈,就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达成系列合作意向,为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奠定基础。

访问浩罕大学安集延分校期间,代表团与校长朱拉特比克·库瓦托夫等校方代表重点探讨了在医学教育、语言智能教学、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合作路径。两校共建的“中国语言中心”剪彩同时在校内举行。双方同意以“中国语言中心”为平台,探索“中文+科技”融合教学模式,推动语言教学与前沿科技双向赋能。代表团还参观了该校医疗城、家庭医疗中心、注射器工厂等教学实践基地,深入了解其“教学+产业”双轨模式,为后续推进产教融合与技术创新合作积累经验。

在哈萨克斯坦,科技合作成为双方交流的核心内容。代表团在与阿里·法拉比哈萨克国立大学校长詹塞特·图伊梅巴耶夫的会谈中提出,将合作重点从传统人文学科拓展至化学、物理、地理、数学等基础科学,以及生态学、环境科学、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交叉领域。在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研究型大学第一副校长皮里木库·伊布拉吉莫夫的会谈中,双方围绕“中哈智慧农业中心”的提质升级展开讨论,一致同意共建“中哈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兰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分中心在哈落地,实现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合作。代表团还实地调研了相关实验室与智慧农业示范项目。

结束哈萨克斯坦行程后,代表团一行前往格鲁吉亚第比利斯,会见阿尔特大学负责人。双方商定,在持续推进孔子学院语言文化传播的基础上,重点拓展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绿色科技等前沿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合作,以科技交流带动教育合作提质升级。在第比利斯,王为专程拜访格鲁吉亚国际中文教育奠基人刘光文教授,详细了解刘光文致力于中格友好和人文交流的光辉事迹,王为表示兰州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将与刘光文一同为中格两国人民的民心相通做出不懈努力。

访问期间,代表团专程赴我校共建孔子学院调研,看望我校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孔子学院的中外方院长、教师与志愿者,鼓励各孔子学院在做好中文教学主业的同时,积极融入科技合作内容,探索建设“科技型孔子学院”,打造“中文+科技”特色项目,为中亚、高加索地区培养既懂语言又掌握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代表团一行还分别拜会了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临时代办王继伟、中国驻阿拉木图总领馆代总领事吕毅,详细汇报了学校依托科技合作推进与中亚地区教育交流的创新做法与阶段成果希望在使领馆的指导与支持下,持续强化科技合作的引领作用,构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人才培养为支撑的“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新模式。

本次出访是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关键举措。通过共建“中国语言中心”、深化孔子学院内涵建设、强化科技合作引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拓展与中亚及高加索地区高校的合作深度与广度,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夯实“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根基注入了新动能,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探索了新路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