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对台军售后美国怕中方变卦逼20天内签协议否则对华加税
“如果中国不给我们稀土磁铁,美国考虑把关税提高到200%!”2025年8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对着镜头抛出这句话时,台下记者一片哗然。
然而短短三个月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再次隔空喊线日感恩节前签署稀土供应协议,否则将对华加税。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同一时间,美国批准了上台后首笔对台军售,价值19.88亿美元的防空导弹系统。这种“一边捅刀、一边索要”的操作,暴露了美方的战略焦虑。

2025年10月,中国商务部宣布暂停对镓、锗、石墨等关键材料的出口限制一年,但对军用领域的禁令依然有效。这一让步本为促进谈判,但美方随后的行动彻底违背承诺:11月初,美国联邦众议院通过5亿美元“台湾安全合作倡议”,并向台湾运送42辆M1A2T主战坦克。
更讽刺的是,美财长贝森特在11月16日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一边声称“相信中方会履行承诺”,一边威胁“若中方变卦,美方有诸多报复手段”。

中美稀土博弈的本质并非贸易问题,而是主权红线之争。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台湾问题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
而美国军工复合体对稀土的依赖程度超乎想象——F-35战机需16磅稀土材料,雷达、导弹制导系统离不开镝、铽等重稀土,这些元素100%依赖中国供应。美方在军售问题上的冒进,反而让中国更坚定地收紧稀土流向军企的阀门。

2025年11月,中国恢复对美稀土出口,但设计了一套名为“经认证终端用户”的机制。该机制要求美国企业明确说明稀土最终用途、流向及合作方背景,任何与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军工企业有关联的公司均被排除在供应名单外。
这套规则几乎是美国2007年“终端用户认证计划”的翻版——当年美国用此限制中国获取芯片,如今中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该机制像一把手术刀:民用企业如特斯拉可顺利采购,而军工供应商即使通过皮包公司转手,也难以绕过溯源审查。例如,美国MPMaterials公司虽号称稀土自给,但其精炼环节仍需依赖中国技术。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10月稀土出口量从9月的4000.3吨增至4343.5吨,但增幅几乎全部流向民用领域。这种精准调控,既兑现了元首会晤承诺,又避免了“稀土变导弹”的风险。
五角大楼曾统计,87%的美军武器装备依赖中国稀土。2025年8月,美国防部要求承包商在2027年前停止采购含中国稀土的磁铁,结果导致无人机企业订单推迟两个月仍找不到替代供应商。
这种“表面强硬实则依赖”的矛盾,在F-35战机的生产中尤为明显——若稀土断供,其生产线天内瘫痪。

贝森特设定11月27日为期限,恰与感恩节假期重合,背后是美国军工库存的紧迫性。美国地质局报告显示,重建稀土供应链需千亿美元和5-10年时间,而中国以外的精炼产能仅占全球15%。
更让美方焦虑的是,中国在关键材料上采取“暂停而非取消”的策略:对镓、锗等材料的限制暂缓一年,但军用禁令仍高悬。这种“解近渴却不断根”的设计,让美国企业长期处于不确定性中。

全球85%的稀土精炼产能集中在中国,特别是军用重稀土提纯技术需要数十年积累。美国曾联合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试图构建替代供应链,但远水难解近渴——澳大利亚矿山出口的稀土原矿仍需运到中国提纯。
中方反制手段亦有多样化案例。2024年底,中国冻结7家对台军售美企的在华资产,导致英斯图公司无人机零件断供、哈德森技术公司资金链断裂。与此同时,中国对镓、锗等材料的管制,使美国雷达产量下降30%,夜视仪传感器停产。
这些措施不仅针对企业,更直击美国国防预算软肋——五角大楼报告称,供应链中断已导致项目成本上升15%、交付延迟半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