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吴泳铭:AI泡沫三年内不太存在|附电话会实录
11月25日,阿里发布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外界对阿里的关注仍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个是包括闪购业务在内,其在电商领域的大手笔投入,对利润数据的影响情况;另一个则是,作为云大厂,其对AI未来的预判以及战略部署情况。
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的用户体验投入。AI投入方面,报告期内,在资本开支科目上,过去4个季度,阿里AI+云基础设施累计资本开支约1200亿元,单季资本开支315.01亿元,同比增80.1%,核心投向AI算力基建。针对上述关注事项,在当日晚间举行的电话会上,阿里集团CEO吴泳铭和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等高管,也分享了阿里在AI、
吴泳铭表示,企业对AI应用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长,预计未来三年内AI资源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吴泳铭同时指出,公司正积极扩充AI基础设施,“此前提到的3800亿元AI投资是三年规划,但目前服务器上架速度仍远远跟不上客户订单增长。”他提到,如果现有节奏仍不足以支撑增长,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投资。对于当下讨论较多的AI泡沫问题,吴泳铭认为,未来三年AI需求仍具确定性,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基座模型、视频生成模型及全模态模型能力持续提升,以及AI任务在各行业的渗透率不断扩大
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介绍,淘宝闪购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快速规模扩张,并在第二阶段通过优化用户体验、提升订单结构及物流效率,实现每单亏损较前几个月下降一半。闪购的订单份额稳定增长,高单价订单和非茶饮类订单占比提升明显,同时推动食品健康、超市等品类的销售增长。蒋凡强调,闪购是淘宝平台升级的核心战略之一,未来将继续精耕用户体验和零售品类发展,力争在三年内为平台带来万亿成交,并提升整体市场份额。
同时,蒋凡表示,阿里在大消费领域的布局已覆盖盒马线O模式,以及飞猪、高德本地生活等业务,未来将以业务整合和协同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以下是电话会问答实录,经编辑修改:
我们现在看到,客户的需求还是非常旺盛,现在阿里云的AI服务器产品上架速度还是严重跟不上客户订单的增长速度。在手的积压订单数量还在持续增加。从现有的数据需求来看,未来的增长潜力仍在持续加速。在需求端,我们看到企业应用的各个方面的需求都在快速增长。无论是在产品研发环节、制造过程,还是产品上线后客户的日常使用环节,AI的需求都在不断渗透。
具体来说,无论是企业进行模型训练、推理,还是终端客户开始使用他们开发的AI产品,这些都离不开云端算力支持。因此,从企业实时付费的角度来看,需求仍然非常大,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长期的潜力增长过程。因此,对于AI未来的需求,我们是抱有非常大信心的。
过去几个月,我们主要专注于在保持市场份额的前提下,优化我们的UE(单位经济模型)。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方面是订单结构优化,另一方面是规模效应带来的物流成本下降。自十月以来,闪购的每单亏损已经比7、8月份降低了一半。
在这样的基础上,淘宝闪购的订单份额稳定,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同时对相关实物电商品类也带来明显拉动。具体来看,首先是订单结构的优化。过去两个月,平台高单价订单占比提升,最新数据显示,非茶饮类订单占比已超过75%,环比8月份增长两位数。这不仅提升了笔单价,也带动了淘宝闪购整体市场份额的增长。其次,订单份额扩大让闪购物流规模效应逐渐凸显:配送时效优于去年同期,单均物流成本显著降低,目前每单物流成本已低于闪购大规模投入前水平。以上两点共同作用,使我们实现了短期内每单亏损比7、8月份降低一半的目标,同时用户消费频次也好于预期。在餐饮外卖之外,闪购在零售品类也发展迅速,特别是在食品健康、超市等品类。例如,盒马和猫超闪购订单环比8月增长30%。
综合来看,我们坚定认为闪购业态与阿里生态存在巨大协同潜力。第一阶段已完成规模快速扩张,第二阶段的UE优化符合预期,为外卖业务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也增强了我们在即时零售和长期投入的决心。
下一阶段,我们会持续精耕细作用户体验,聚焦高价值用户经营和零售品类发展。闪购是淘宝平台升级的核心战略之一,我们的目标是在三年后为平台带来万亿成交,同时推动相关品类整体市场份额的增长。
吴泳铭: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整个CMR(电商客户管理收入)的波动。刚才蒋凡也提到,闪购无论是在提升用户活跃度,还是对相关品类成交的拉动上,都有明显作用,因此对CMR会产生正向影响。
下一步,我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如何更好地进行远近场的协同。先讲闪购这块,由于整体投入的关系,这个季度(九月季度)会是一个高点。随着整体效率的提升,包括亏损的显著改善和规模的稳定,投入在下个季度预计会显著收缩。当然,对于这一点,我们也会根据整个市场的竞争状态动态调整投资。
电商的CMR最主要受到支付手续费和全站推技术的影响。去年我们是从九月开始收取支付手续费,因此下半季度增速预计会放缓。我们一直强调,最主要的目标是中长期的市场份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坚定地投资消费者和商家增长,同时推动电商平台的业务模式升级。所以,CMR肯定会有短期波动,但这是正常现象,我们的关注点仍是中长期的增
提问:刚才蒋凡总提到,第一阶段投资已结束,现在进入第二阶段,即效率优化阶段,我们希望通过效率提升实现成本节省。在这个节省上,价值链和订单分配如何安排?是否维持原有投入强度?假设我们不去减少用消费者补贴,还是通过现有的路径,进行结构优化、订单比例的提升,UE(单位经济模型)还有多少空间继续提升?
我来回答一下。刚才我的讲述中已经提到一部分。我们这段时间UE的提升,一方面来自笔单价的上涨,这意味着每单收入增加,收入和笔单价相关。另一方面,物流效率随着规模提升也有显著优化。未来我们仍有很多空间。一方面是消费者增长,过去几个月我们以新客为主,随着这些新客转化为更高粘性的用户,我们会进一步提升笔单价,同时优化补贴方式。
另一方面是淘宝闪购频道,过去几个月增长迅速,现在已成为每天过亿用户访问的频道,这里面也有很大的商业化空间。我认为这也是未来UE改善的重要机会。当然,整个市场仍然存在竞争,我们会根据市场竞争情况动态调整策略,寻找新的机会。
我们之前说的3800亿其实是三年的规划数字。但从现在看,正如我刚才提到的,服务器上架速度仍远远跟不上客户订单的增长速度。所以从现状来看,在供应链、机房和整体上架节奏方面,我们正按照最快速度满足客户需求。如果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投资。但因为市场供应链节奏受到多方面影响,总体上我们会以积极态度投资AI基础设施,满足客户需求。
至于资本开支带来的增量收入比例,现在很难准确估算。整体AI行业仍处于早期阶段,基础设施的使用方式在不同领域有差异:既有直接供客户训练使用的服务器,也有租用服务器做推理的,还有我们自己使用服务器进行链路推理的。
此外,我们的内部应用,如高德、淘宝、千问、夸克等,也会将AI能力转化为会员服务或产品。因此,不同使用方式下的营收和毛利率水平会有所不同,目前比例并不稳定。从长期来看,我们更关注的是基础设施产生的整体token质量,以及token的性价比。
作为全栈AI服务商,我们现在处于大型AI投资周期中,我们的产品和基础设施可以应用到不同领域。但在优先级上,我们有几个内部考量,我可以分享其中一些。
。AI基础设施要获得更多客户,也就是获取更多高价值场景。只有模型能力持续迭代提升,才能解锁更多用户和场景,进而提升token的消耗量和质量,以及客户为这些token付费的意愿。这是优先级最高的领域。
特别是百炼平台的推理服务。百炼平台服务全球客户,我们的目标是让AI资源24小时高效使用,降低空闲和风险,让每台AI服务器都能满载产出更多token。因此,百炼平台也是资源投入优先级较高的领域。
、CPU等资源,优先级会更高;如果只是租用GPU做简单推理服务,优先级相对较低。您的第二个问题也很好。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是需求侧,这里有两个非常明显的推动力。一方面是技术和模型能力的提升。无论是基础模型,视频生成模型,还是未来更多的全模态模型,能力都在持续增强,scale-up趋势明显业内还没有遇到瓶颈,从Gemini 3的进展就能看到很多突破。随着模型能力提升,AI可以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多,可适配的场景也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是这些任务在各行业的渗透率提升。能力提升和场景渗透率双轮驱动下,我们认为在未来三年,AI的需求仍然是非常确定性的,并将保持高增速。
在这个两到三年的扩展周期里,需求增长远快于供应提升,所以AI资源在三年内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实际上,我们也看到行业内,包括我们自己,以及美国的一些公司,不仅新一代GPU几乎满负荷运转,甚至三到五年前的老一代GPU也都在满负荷使用。
阿里在过去多年的布局中,已经进入了很多细分品类。除了今年在即时零售的投入非常大之外,我们也在类似盒马线O模式,以及飞猪、高德本地生活等业务上都有布局。目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整合现有业务,打通各个业务线,实现更好的协同效应,从而提升大消费领域的整体市场份额。(文章来源:蓝鲸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