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在即!台专家称台被美榨干防务预算增3倍倚美是死路一条

哈喽大家好,今天小界来和大家聊聊中美贸易下台湾省经济的变化,以及加快统一的办法。中美贸易战迁延七八年,台湾经济的“逆势增长”始终是舆论焦点。出口破五千亿美元、人均GDP冲刺四万美元,这份成绩单看似亮眼;

但大陆与香港市场占比腰斩、对美顺差暴增十倍的结构变化,却藏着致命隐患。这股“繁荣”。究竟是产业升级的红利,还是依附美国的短暂泡沫?破局“”经济依仗的关键又在何处?

根据最新的媒体报道,台知名军事评论家邱毅在媒体上谈及统一进程,主持人询问邱毅有没有感受到统一的脚步越来越近。

因为岛内民众最关心的无非就是统一后的红利,而在台居民已经感受到来自美国强压下台岛要被榨干的节奏。

时期买美防务预算是3000美金,可如今竟然提升到9000亿美金,如今的台湾就像一颗柠檬,美国感受到中国的强大,所以在不断地压榨台岛最后价值。

台湾本岛出口近年走出了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亿美元,按照这一增速,今年突破5000亿美元已成定局。

在全球贸易整体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这一增幅尤为扎眼,甚至远超同期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人均GDP的攀升更让台湾舆论高调造势。

2019年2.6万美元的人均水平,2024年已达3.4万美元;台湾地区主计总处更是给出乐观预估:今年将升至3.8万美元,明年有望冲击4.1万美元,直逼部分发达国家水平。

但鲜少有人追问:这份“亮眼成绩单”真的扎实吗?贸易伙伴结构的剧烈变动,早已暴露隐忧。中国大陆与香港在台湾出口中的占比,从前几年的40%以上断崖式下跌至今年1-7月的20%多;

与之对应,美国在今年1-7月正式取代大陆与香港,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目的国。这种“东减西增”的背后,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依附?答案藏在增长的根源里。

支撑台湾经济“反常”增长的,是两大无法复制的外部机遇,而非内生性产业升级。第一个关键变量,是全球AI浪潮催生的刚性需求。

AI技术落地的核心载体是芯片、服务器与交换机,而这恰好是台湾深耕多年的优势领域,尤其是半导体产业,几乎掌握了全球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以英伟达AI芯片的生产为例,其核心制造环节几乎全由台湾企业承接。要知道,AI芯片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与高性能服务器深度适配,而服务器的稳定运行又离不开高规格交换机搭建的通信网络。

这三条核心产业链,恰好都被台湾企业牢牢掌握,形成了难以短期替代的产业集群优势。台积电的营收变化最具说服力:2019年营收为364.32亿美元,2024年营收预估达901.16亿美元,五年间增幅超1.47倍。

还有就是是中美贸易战倒逼的供应链迁移。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启后,中美关税差异逐渐显现,加上台湾当局的刻意引导,大量台系工厂将部分产能从中国大陆迁出,其中以网络通信设备和服务器产业最为集中。

颇具戏剧性的是,这两类产业恰恰是近年美国AI需求激增的核心采购品类,相当于台湾意外享受到了产能转移与需求风口叠加的红利。

相较于武力手段,精准的经济施策对两岸影响更小,却能直接削弱“”势力的财力根基。面对台湾配合美国对华经济战的态势,以下七套组合拳,每一套都直击其经济命门。

关键原材料“断供”,直击制造根基。稀土是半导体、军工制造的“工业维生素”,对台湾禁售稀土及有色金属等关键矿产,既能抬高其本岛生产制造成本,倒逼工厂外迁以减少本地就业,更能直接削弱其军工制造能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台湾进口的稀土极有可能转售美国,形成“大陆原料、台湾加工、美国军工”的隐秘链条,管控势在必行。

美国福特公司曾因铝供应短缺及稀土供应链紧张暂停部分工厂生产,恰恰印证了关键原材料供应对制造业的决定性影响。关税谈判“收权”,掐住出口命门。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美国对台关税安排本就不该由“”当局擅自主导。

在中美谈判中纳入对台关税议题,要求美方执行非歧视原则,将台湾对美出口关税提至与大陆同等水平,就能精准打击利润率微薄的台系代工业。

要知道,戴尔、苹果、亚马逊等美国企业的代工订单,撑起了台湾出口的半壁江山,关税增幅足以影响产能布局,这一逻辑可从贸易战中关税对产业转移的普遍影响得到印证。

军工关联“清单”,斩断军事输血。将与台湾军方联系紧密的企业及供货民营企业纳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禁止其与大陆开展业务或参股大陆关联企业,能直接切断台湾军工产业的民用供血渠道。

军事建设离不开民用产业的技术与资金支持,这种精准管控能从源头遏制其军事扩张野心。航运企业“靶向”,打击利润支柱。

长荣、阳明、万海三大航运公司是台湾经济的“利润奶牛”,2024年合计营收达8483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898.4亿元。

对其非大陆制造船只征收高额停靠费,既能打击其盈利能力,更能倒逼其向大陆造船厂订购船只,打破“政治反陆、经济靠陆”的双重标准。

传统产业“加税”,动摇就业根基。台湾传统制造业吸纳了近七成制造业就业人口,2023年就业人数达208.15万人。

对石化、纺织、机床等可替代性强的产业加征关税,停止进口台湾农产品,能直接倒逼产能外迁,打击其就业市场。以机床产业为例,其出口已从2012年巅峰的42.36亿美元降至2024年的22.15亿美元,加税将加速其衰退。

ICT产业“差别税”,反制投资封锁。台湾严防科技企业赴陆投资,大陆完全可实施对等反制。将集成电路进口免税标准从65纳米提高至28纳米,对台湾系半导体设备征收重税;

供应链“去台化”,提前战略布局。效仿美国推动供应链“去中化”的做法,要求大陆企业供应链“去台湾化”,规定台企供货必须在大陆生产,否则逐步剔除出供应链。这既能避免统一过程中大陆企业的经济损失,更能提前瓦解台湾对大陆的产业依附。

这些举措并非空想,暂停大陆游客赴台旅游的案例,早已证明了经济施策的精准威力。据台湾地区“交通部观光局”统计,2015年大陆游客赴台巅峰时达418.4万人次,占当年台湾境外游客总数的39.9%;

而2024年大陆游客仅43.8万人次,直接导致台湾境外游客总数跌至785.5万人次,远低于历史千万人次水平。

更致命的是收入逆差。2024年台湾旅游收入逆差高达6992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898.4亿元,相当于每年流失超200亿美元收入。

大陆游客对台湾基层经济拉动极强,民宿、农业、观光等行业曾高度依赖大陆客源,这种影响与台湾民众对民生经济的实际感受形成呼应。

对比2024年大陆赴港、赴澳游客各超3000万人次的数据不难发现,只要精准施策,就能有效遏制“”势力依仗的经济底气。

从出口结构的畸形依赖,到七套组合拳的精准打击,再到旅游管控的实证效果,清晰指向一个结论:台湾经济的“繁荣”终究是依附外部机遇的空中楼阁。

随着大陆军事实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双重提升,经济领域的精准施策不仅是遏制“”的有效手段,更是推动两岸统一的坚实支撑。毕竟,当“”势力失去经济根基的那一刻,统一的历史进程必将加速到来。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