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朝鲜战场惨败为何不敢用?斯大林:毛主席说得对!

毛主席、斯大林和杜鲁门,这三个名字在朝鲜战争的硝烟里,因为的阴影和战场的胜负,紧紧绑在了一起。美国在朝鲜战场陷入惨败泥潭,却始终没敢按下的按钮,后来斯大林对毛主席的判断表达的认同,道破了其中的关键。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迅速参战并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新中国刚成立一年,面对美军的军事威胁和边境挑衅,党中央经过反复考量,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志愿军入朝后,1950年10月至1951年5月先后发动五次战役,把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以南,美军在战场上接连受挫,伤亡不断攀升,整个西方世界都为之震动。

尤其是1950年11至12月的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第九兵团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极寒天气里,穿着单薄棉衣与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激战近一个月,最终迫使美军从兴南港狼狈撤退,这是美军建军以来少有的惨败。之后1952年10至11月的上甘岭战役,美军投入大量兵力和炮火,却始终没能攻克志愿军的阵地,反而付出了惨重伤亡,战场主动权逐渐转移到志愿军手中。

美军在朝鲜战场的困境让美国高层陷入焦虑,当时美国是全球唯一实战过的国家,虽然苏联1949年8月29日已成功试爆,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但核力量尚弱。于是,美国军方内部有人直接向总统杜鲁门建议:“向朝鲜战场投掷,彻底摧毁志愿军的抵抗能力,挽回败局。”

杜鲁门也动了心,1950年11月30日,他在记者会上公开暗示:“不排除使用任何武器对付敌人。”这话一出,全世界都陷入恐慌,广岛、长崎被摧毁的惨状还历历在目。可没过多久,美国就悄悄搁置了核打击计划,自始至终没敢迈出这一步。

其实,毛主席早就预判到了这个结果。志愿军入朝参战前,他就对身边人说:“美国有,但不敢轻易用。他们打朝鲜是侵略,理亏;我们是保家卫国,理直气壮。而且苏联已经有了,真打起来,不是他美国一家说了算。”

事实果然如毛主席所料,美国的核威慑首先遭遇了苏联的强硬反击。斯大林得知美国想在朝鲜使用的消息后,立刻通过外交渠道发出警告:“如果美国敢在朝鲜动用,苏联绝不会坐视不管,必将采取对等反击措施。”当时苏联虽然核库存远不如美国,但已经具备了核打击能力,美国再嚣张,也不敢冒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一旦核战争爆发,没有任何国家能独善其身。

更重要的是,朝鲜战场的实战让美国看清了志愿军的战斗力。志愿军装备落后、补给匮乏,却能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重创美军,就算美国使用,也未必能彻底征服这个顽强的民族,反而会激起中国人民更强烈的反抗,甚至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都站到美国的对立面。

此外,美国的盟友也强烈反对使用。1950年12月,英国首相艾德礼特意飞往华盛顿,当面警告杜鲁门:“使用将引发全球灾难,英国绝不支持这种做法。”随后英国下议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明确反对在朝鲜使用核武器。法国等其他盟国也纷纷表态,担心核战争会蔓延至欧洲,威胁自身安全。

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也不小,民众经历了二战的创伤,普遍厌恶战争,舆论对使用极为不利,不少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反对美国扩大战争规模。

后来斯大林在和部下谈话时,特意提到了毛主席的判断,言语间满是认可:“一开始我还担心美国会孤注一掷,没想到毛主席看得这么准。美国就是纸老虎,看似强大,其实最怕拼到底的对手。”他说的“拼到底”,正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展现出的精神——哪怕装备落后,哪怕条件艰苦,也绝不退缩,哪怕付出巨大牺牲,也要守住阵地。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付出了约19.7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很多年轻战士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但这场战争让世界看到了新中国的力量,也让美国彻底放弃了用扭转战局的想法,战争最终进入相持阶段,直到1953年双方签订停战协定。

直到今天,我们再回望这段历史,依然会被深深触动。美国不敢用,到底是因为苏联的核威慑,还是志愿军的顽强抵抗?毛主席的预判,是基于对敌人的深刻洞察,还是对自己军队的绝对信任?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士,他们用生命换来了的,仅仅是停战协定上的和平吗?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