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还是基建狂潮?一场来自华尔街与硅谷的深度思辨
2025年的科技市场再次进入狂热时刻。从英伟达、微软到谷歌、Meta,科技巨头们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上调AI基础设施的Capex,AI数据中心成为新的“军备竞赛”。
与此同时,OpenAI的万亿级别算力计划,正试图联合全球资本,打造史上最大规模的AI计算集群。而对于要想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幕后操作,则引发了“AI债务循环”的讨论。
“ AI Bubble”也成为了近两个月来最热门的话题,市场估值的合理性、利润兑现的时机、以及技术扩散的速度,正成为投资者最关注的焦点。
我们以往一直专注于深度视频内容,但这样的内容往往需要制作很久,从而永远难以追上热点。现在,我们想探索通过直播的形式,邀请技术和资本相关的专业人士(他们也是我们平日的采访对象),来更快速的聊聊大家关心的热点线的首场直播——《万亿基建市场还是AI投资泡沫?》。这场直播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嘉宾们的讨论很热烈,进行的也很顺利,感谢大家的喜欢。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把这场直播里的干货提炼出来,以供大家更快速的获取要点:
![]()
市场短期回调:近期科技股抛售,主因是美联储12月降息预期动摇,叠加对冲基金等仓位已满,新的买家稀缺,市场存在正常的调整需求。
![]()
陈茜:最近金融市场非常震荡,经历了Tech sell-off(科技股抛售),可以说是这个月以来的最大跌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信号?
市场波动其实很正常,现在的跌幅我觉得还ok。从宏观角度来说,大家主要担心在于美联储几位官员连续出来讲话给大家“泼冷水”,那有可能12月份降息就不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情,目前市场预期可能也就一半几率。从资金面角度,对AI这个板块,很多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的仓位都已经很满,所谓的“新买家”目前比较少。
我很同意Rob讲的。我认为整个市场从10月底的高点下来,是一个很健康的调整。之前QQQ一度冲到了28倍的估值,直追2021年的高点,现在回调到26倍,我觉得是好的发展。影响这个的主要因素,本来大家预期联储保持相对宽松,结果上次会议所有联储官员都出来讲:我们12月份不一定降息,因为看不清数据。这个是把一些很激进的动向抵消了。
还有一个确实是funding market(融资市场),就是美国金融系统里,钱的成本这块,有一点点偏紧。但我们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可是当你市场在这么高的时候,你去sell off是不需要很强借口的。
整个市场,不仅仅是科技股,你可以看到比特币、黄金都经历了这么一轮“去杠杆”。大盘整体看就是估值的回调,earning (盈利)情况其实是特别好的,还是在我们之前讲的稳步增长。QQQ的Year-over-year (同比增长) 已经快接近20%了。所以基本面没有变,就是一个很健康的、到目前为止的回调。
![]()
我看到的,近期对于整个AI的信心倒是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可能相对来说比较有意义)的一个点,就是上周OpenAI的CFO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虽然他后来又澄清了),要美国政府去兜底他的融资。这些东西可能让大家对于OpenAI,是不是有能力去完成他所有的承诺——关于基建投资、算力采购——产生了一定的担心和怀疑。
我们来聊一个八卦:大空头Michael Burry最近把自己的对冲基金给关了,同时警示AI泡沫。他曾精准预测2008年次贷危机,电影《大空头》(The Big Short) 也是以他为原型。大家怎么看这个事情?
![]()
首先给大家澄清一下,Michael Burry关这个基金并不是第一次。他在08年挣到钱之后,就把当时的公司Scion Capital关了,变成family office (家族办公室)。过了几年休息好了,又重新把公司开了,换了个名字叫Scion Asset Management。他今年是又把这家公司关了,但这不代表什么,他随时可以重新开放,大家不用过度理解。第二点,他确实在做空,他自己披露在做空Palantir,但他仅仅买了不到1000万的看空期权。对于Palantir这么大市值的公司来说,这很小。所以他名声在外,但实际上做的做空是远远不够掀翻Palantir的,更多是一个情绪上的影响。
像Michael Burry这样对AI泡沫比较看空的这一派基金经理,不仅仅他一个,市场有一个辩论是好事。
从需求端来看,OpenAI的CFO同时也承认到,最近有看到ChatGPT的用户活跃度)数字,在往下面走。当然他自己的解释是模型调整得没那么“讨好”用户了,导致DAU (日活用户) 往下走,但他相信调整后会回来。但这目前没有办法验证,所以空头可以拿这个做说法。
另外是AI花了这么多钱做的基建,最后能不能落地?目前虽然有很多AI startup说自己的ARR (年化经常性收入) 有多高,但这个数字现在还不可信。因为绝大部分AI startup的这个数字,是需要有很大折扣的,表面上100块钱,其实只收你10块甚至5块,先让你免费用半年、一年。真正要看到企业端有没有付费意愿,需要看到半年、一年以后,企业是否愿意用“原价”去续费。那个时候才能水落石出。
从资金供给端来看,如果只是前面几个巨头(Mag 7)自己花钱搞,那无所谓,最多把自己的钱烧没了,影响不到美国大局。但如果像现在,一些小的公司(比如CoreWeave, Nebius)要开始“借钱”,到后来甚至微软、Google、NVIDIA自己也开始“借钱”,那最终就会对美国金融系统有一个系统性的风险。就有可能演变成07、08年房地产危机那样,把美国经济和所有纳税人拖下水。因为这些钱最后是美国老百姓、纳税人、养老基金来买单。
![]()
那其实大家仔细想一下,这两个观点是不是矛盾的?AI有bubble,就是你投入了这些钱之后,你没有提升生产力,你没有办法去替代掉任何人的工作,所以这叫AI 有Bubble。所以你不能一边说这个AI在替代大家的工作,导致美国的经济变差,然后又一边说AI有个bubble,这两个事情是完全的矛盾的。
整个对AI Bubble的讨论,我觉得并不在于最终AI能不能成,而是在于我们在Gartner的曲线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这是一个择时和错配的问题。你如果看互联网泡沫,如果站在10年后再去看,你会觉得98年、99年的那些投资根本就不够,应该投更多,但是它仍然在2000年出现了泡沫破灭。那放到今天AI会不会也是一样?
![]()
AI可能也会出现一个像页岩油那样的时刻,沙特出来抢石油的市场份额,把石油价格打下来,然后让美国的页岩油公司出现问题。我不知道AI对应的那个事件是什么?这是我们未来需要做的工作。如果哪一天我们能够预见AI挣不到钱了,那我觉得这些市场问题就都会出现。但是我觉得现在肯定还没有到。如果真的发生了,也不是个坏事。你现在回头看,当时大家都觉得页岩油要死了,但是这个行业也是特别争气,他生生地就把当时页岩油的break-even (盈亏平衡点) 价格,从100块钱左右,给降到了今天的30、40块钱。
陈茜:Michael Burry批评的一个重点,就是认为科技巨头在资本开支(Capex)上“过度膨胀”,并且通过拉长资产折旧年限来“虚增利润”。比如微软、谷歌、亚马逊都把服务器使用寿命从4-5年延长到了6年。你怎么看这样的质疑?
![]()
折旧里边有很多可以玩金融的trick (技巧)。理论上,假设GPU线年。如果我想省税,我可以一年把它折旧完,因为折旧越快,我当期可以抵税的钱越多。另一方面,如果折旧越慢(比如拉长到7年),那对于我的accounting profit (账面利润) 相对会更好看,让我的估值更高。这样zwar我多缴了一点税,但由于估值提升,对公司还是有利的。所以其实两种方案都可以。
所有的大厂(Google, Facebook, Microsoft),都从几年前的4年左右GPU折旧,到今天已经平均变成6.5年,增加了两到三年。这样做,对他们accounting profit当然有正面影响。
但是,你说他做这个事情有没有理由?也是有的。因为毕竟现在算力很缺,在一个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只要是一块GPU我都可以拿出来使用。但如果未来算力不再稀缺了,而且新的芯片效率更高,模型本身对芯片的要求也不需要那么高了,那个时候我的老芯片,它最后还能不能提供一个好的TOC (总拥有成本)?那就是存在一个问题。
用微软来举例,微软的CTO其实也在采访中暗示过,他很有可能线年左右,他的逻辑是:我并不需要让此时此刻的所有芯片,都是最先进的。可以有1/3是最先进的,有1/3是次先进的,还有1/3老一点的,并且是可以让所有芯片,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几乎是满负荷运转的。
![]()
对于training相关的,你可能会需要用到最先进的芯片。但对于很多推理类的任务,其实你并不需要。所以即使是老一代的GPU,你现在还是有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我们看到,现在上一代Hopper的产品,你去租的话,其实价格也是很稳定的,并没有看到随着Blackwell的放量之后,Hopper价格就垮掉。
陈茜:我们最近的节目也做了“AI资本内循环”的话题。比如:NVIDIA承诺给OpenAI提供约1000亿美元的GPU服务器;OpenAI转向Oracle承诺采购1000亿美元级别的算力服务;Oracle再去向NVIDIA下1000亿美元的订单采购GPU。同时,AMD 也让渡股权给OpenAI,换取进入这个循环的资格。有媒体引用Sam Altman的话说,“我好像发明了一种新的融资方法。” 很多人担心这种内循环只是在推大估值和泡沫,你们怎么看?
![]()
我可以理解大家的这种担心。我自己的一个想法,这个与其说他是通过内循环去催大了这个泡泡,我理解更多的是大家通过这种方式去互相“绑定”。就比如说NVIDIA投1000亿给OpenAI,换来的是OpenAI把NVIDIA的芯片当成它的preferred solution (优先解决方案)。NVIDIA付出的代价是1000亿换来的OpenAI的一部分股权。AMD也在试图做同样的事情,但是AMD没有这么多钱,那它想要换来OpenAI选择AMD,它付出的就是自己的股权。
我觉得这个更多反映了NVIDIA和AMD,在芯片领域各自的话语权。大家说的这个内循环,其实忽略了一点:就是OpenAI最后能不能去卖得出去他的TOKEN?
打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我是一个开菜馆的,第一家店生意挺好,我想扩张,但现金流不够。陈茜你是我的房东,我想再租你的店面。怎么办?你投我点股份,我拿你投给我的钱,再去租你的店面,并且我承诺优先租你的店面。假设我生意特别好,Bruce是另外一个房东,他的房子地段比你差点,Bruce说你能不能也来租我的?他再给我点好处,我也去租他的。
我觉得更像是这么一种关系,大家更强地去绑定了。最后归根结底的问题是,我开的餐馆有没有人来吃饭?我能不能挣到钱?如果我生意好,几家店我都挣钱了,那大家都开心。如果我餐馆开的不好,那大家就都一起亏钱。倒不是因为我租了你的店面,就把这个泡泡吹大了,最后还是要看有没有人来我这吃饭。
其实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有时候我觉得真的想多了,或者总是拿历史去寻找印记。它是不是一个内循环,其实就一个标准:它在外面能不能再融到钱?
作为AI产业,现在想在外面融钱太容易了。Meta这些人都去发债,大家都是抢着去买。所以“内循环”这个就不成立。
OpenAI如果它换个方式,它不与NVIDIA或者AMD绑定,你说它在外面能不能拿到钱?我相信他们一定是可以拿到钱。只不过在这个点上,可能选择去拿NVIDIA的钱和AMD绑定,大家一起把这个生态做起来,让大家的激励更一致。这是它的“融资选择”,不是说它“没有渠道”。
如果说到了某一天,整个AI ecosystem (生态系统) 外部的funding不再支持它了,只能靠内部转,我觉得这个所谓的内循环才成立。我们现在离那一点还早。
我之前听朋友说,其实现在AI数据中心的债务融资,投资条款还是非常保护资金方的,基本上责任都归在运营方?毕竟现在AI数据中心的资金来源里,发债的占比越来越大。
如果你是在public market(公开市场)上融资,就说我发这种investment grade (投资级) 的债,我觉得这个条款相对来说是非常标准的。
像微软、Meta出来发债,大家都喜欢,因为这种公司太稳了。而且这还有个大背景:因为现在全世界的债权人,更担心的是“国债”的风险。经过过去20年的一个周期,其实是“国家”借债太多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反而是非常健康的。所以出现一个现象:大家更愿意把钱给企业、给Apple、给Microsoft,而不愿意去买国债。
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美国的“影子银行”,像Private Equity (私募股权)、Private Credit (私募信贷) 这些基金,这个量是起得非常猛的,这一块是有很多不确定性。你在public market上能看到的东西其实都是很健康的,“脏东西”都藏在了private credit这里面,因为你看不到,那条款上各种各样的变化空间就很大了。
我问这个问题的背景是,我们之前看Bloomberg那个AI债务循环里,像Nebius、CoreWeave这些NeoCloud公司,干了很多“脏活”,类似“急先锋”的感觉,风险感觉都转移到了他们这个层面。比如微软,它可能就不需要在财报中体现大量的Capex,而是通过这种手段把它转成Opex (运营支出)。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关注这些前端的急先锋们?Bruce Liu:
你说的特别对。所以我现在就看市场怎么去price (定价) CoreWeave、Nebius、Oracle这些公司,它们的price action (价格走势) 其实就是反映了市场,我都是拿它们作为一个指引来看的。
很多人最近在说,你看Oracle的CDS (信用违约互换) 怎么突然涨那么多?感觉是大盘马上也要崩,要跟着Oracle来。但完全是两码事,因为当Oracle决定了要变成一个NeoCloud,它的业务变了,它不再是以前那个非常稳定现金流的软件公司了,它变成了一个类似于CoreWeave这样我要激进花钱的公司。
这就是市场的有效性。市场其实是经历了一轮repricing (重新定价)。Oracle这样的公司的credit risk (信用风险),我觉得再正常不过了,它没有任何leading indicater (领先指标) 的效应。
陈茜:哈佛大学经济学家 Jason Furman 不久前对美国经济有这样的一个解读,他说“2025年上半年,美国GDP增长几乎全部来自于数据中心与信息技术。如果去掉信息技术与软件,美国GDP增长率仅有0.1%。” 也就是说 AI 的投资和这些巨头的 Capex,如今是拉动美国 GDP 增长的核心,可以这样认为吗?这对美国经济来说会是一个潜在的风险信号吗?
真正的问题在于:目前对GDP的拉动,是一个“一次性的”、短期的,几年之后就没有了?还是一个“可持续的”东西?
一季度、二季度合起来,来自于“消费者”这边对GDP的贡献就是1%,“企业投资”(不仅仅是AI)粗略地看也是1%。其实就是美国消费者对于GDP的贡献还是在那的,没有大家说的没有了AI之后,美国GDP就完蛋了。
陈茜:最近Meta跟Blue Owl Capital的合作,Meta只需要出资20%就能共同投资一个数据中心,其余80%资金来自外部投资者或国家资本。同时我们看到OpenAI提出了1.4万亿美元的Capex计划。这种量级的投入,可能实现吗?钱够吗?钱从哪里来?
![]()
页岩油革命从08、0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4、15年(沙特打价格战)之前,美国页岩油是一直处于长期高速投资的状态,Capex也不少。它的钱哪来的?全都是从融资来的。那个行业更差,不像Tech企业还有现金流,他们是长达十年期间,所有的美国石油行业都是negative free cash flow (负自由现金流),就是靠不停的融资。
![]()
OpenAI说他到2027年会达到1000亿美元的营收目标,但算力他们已经准备投入万亿了,中间还是有很大的缺口。大家怎么看这个算力和基建投资的ROI呢?
所以我觉得,一定程度上Sam Altman出来讲这个事情(1.4万亿),意思是我就是要搞这么多算力,你们其他人想要跟我竞争,你也必须这么去加码。他赌的就是,我用更多的算力堆出来的模型,就能比别人“断档领先”。因为在模型这一层,你只有断档领先了,你才能有pricing power,在inference (推理) 这边你才能去赚到钱。不然你就是一个price taker,大家都是API接口,谁便宜我用谁。
我们现在看到的,美国每一年能够落地的数据中心,可能是在8到12个吉瓦左右,之后几年还会更大。但是这个规模显然不够。这个缺口可能每年就在十几、二十个吉瓦左右。也就是说,每年如果这样累积下来的线个吉瓦左右的数据中心“缺口”在美国出现。
这个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值得去探索的方向。只是目前来讲还远远没到成熟,也许是要5年甚至10年左右才可能成熟。这个还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
短期来看,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至少在美国,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开始配备大量的 “自发电” 设备。在数据中心里面自己去购买大型的、中型的和小型的天然气发电机,自己给自己的供电。因为他们已经发现,经过过去一两年在电网上“抢电”,基本上电网的电已经被抢得差不多了。但是电网的建设就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这也能体现出这个缺口之大。也许在明年或者后年,我们还会看到比如说像“储能”这样的行业的一个爆发。
![]()
我们在大搞基建,而且主要的参与者,我觉得大家都其实是非常理性的。我们那么缺电,但是我们真正建这个涡轮发电机的GEV也好,还是西门子也好,在扩产能上面还是非常克制的,没有说是因为有这个bubble,我要扩好多产能。然后还拿回到我们NVIDIA的这个例子,产品上一直在有创新,一直在减少这个单位成本,而且市场没有给他那么高的估值,还是一个相对理性的估值。
现在的投入,我相信在未来回头看的话,不会被认为是bubble,还远远不够,也还远远没有到overbuilt (过度建设) 的程度。当然我也相信,AI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时间错配的问题。比如说投资和这个收益之间,中间可能会差了一些时间段,当信心出现波动,就会在市场上体现出来,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会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