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4347%!美国严防死守的技术竟被这对80后兄弟干出“奇迹”
2025年8月27日,A股市场上演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逆袭战”——寒武纪股价盘中冲至1464元/股,一举超越盘踞“股王”宝座多年的贵州茅台。
就在不少人还在质疑“这是不是昙花一现”的时候,次日寒武纪再创新高,总市值突破6600亿元,成为全市场焦点。
![]()
这个被称为“中国版英伟达”的公司创立4年就上市,上市5年又凭借2700余项申请专利逆转翻盘,实现突破,创造了历史,可在10年前,它不过是仅有90万元启动金、在中科院实验室里孕育的“小想法”。那它都经历了什么?凭什么能打破垄断,逆袭成“股王”呢?
寒武纪的崛起,离不开陈天石与陈云霁兄弟的深度绑定。1983 年出生的陈云霁与 1985 年出生的陈天石,成长于江西一个重视知识探索的家庭,父母的工科背景与家中丰富的技术类藏书,早早点燃了兄弟俩对计算机领域的兴趣。
![]()
哥哥陈云霁的求学之路堪称 “快车道”,9 岁小学毕业,14 岁便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9 岁大学毕业时已同步参与龙芯三号芯片设计工作,23 岁顺利拿下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
陈天石同样天赋出众,13 岁考入南昌二中,16 岁追随哥哥的脚步进入中科大少年班,师从陈国良院士与姚新教授,在并行计算与人工智能算法领域打下坚实基础,2010 年博士毕业后也进入中科院计算所。
![]()
不同的研究方向让兄弟俩形成互补,哥哥深耕计算机芯片硬件设计,弟弟专注人工智能算法研究。2010 年的一次内部汇报会上,两人共同提出研制 AI 专用芯片的构想 —— 当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尚未明确,就连行业巨头英伟达仍聚焦游戏显卡市场,这一想法在业内看来近乎异想天开。
但他们敏锐察觉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通用芯片将难以满足爆发式增长的算力需求,专用 AI 芯片必然成为未来核心赛道。
![]()
此后五年,兄弟俩带领 20 人的小团队在实验室潜心攻关,突破传统架构逻辑设计框架,建立全新指令集与计算单元。2015 年,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在他们手中诞生,为后续产业化奠定了核心基础。
2016 年,陈天石牵头成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于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注册资本 1000 万元,公司名称 “寒武纪” 寓意 “智能计算领域的技术爆发”。尽管启动资金仅有 90 万元,但依托中科院的技术背书,成立仅半年就获得数千万元投资,估值迅速攀升至 5 亿元。
![]()
2017 年成为寒武纪的重要转折点。华为当年发布的麒麟 970 芯片,其搭载的 NPU 核心采用寒武纪 1A 处理器,这一合作让寒武纪迅速打响知名度,也验证了其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凭借 IP 授权模式,寒武纪在 AI 芯片领域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内备受关注的新星。
好景不长,2018 年华为海思启动 AI 芯片自研计划,2019 年发布的麒麟 980 芯片搭载自研达芬奇架构,正式终止与寒武纪的终端 IP 授权合作。这一变动对高度依赖单一客户的寒武纪造成重创,数据显示,2017 至 2019 年,寒武纪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均超过 95%,2019 年对单一核心客户的依赖度更是达到 46.65%。
![]()
2020 年 7 月 20 日,寒武纪登陆科创板,发行价 64.39 元 / 股,开盘价飙升至 250 元 / 股,涨幅达 288%,但资本市场的热情未能掩盖经营困境。
上市后公司营收连续两年下滑,2021 年净亏损 9.6 亿元,2022 年亏损扩大至 16.5 亿元,股价持续走低,质疑声此起彼伏。外部面临英伟达 CUDA 生态的绝对垄断,内部有华为昇腾、百度昆仑等企业的激烈竞争,寒武纪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
面对危机,陈氏兄弟做出关键决策:放弃定制化依赖,转向通用 AI 芯片研发,真正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这一选择意味着更大的资金投入与更长的研发周期 ——2022 年研发投入 8.1 亿元,占营收比例超 200%;2023 年营收 7.09 亿元,研发投入却高达 11.18 亿元;2024 年研发费用 10.72 亿元,仍占营收九成。
巨额投入背后,是团队的艰难坚守,不少核心成员因看不到短期希望选择离开,陈天石既要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还要持续安抚团队情绪、说服投资人坚持支持。哥哥陈云霁专注技术攻坚,弟弟负责市场拓展与融资,兄弟俩分工明确,在亏损困境中始终未放弃独立研发的核心路线。
![]()
2023 年下半年,国内大模型热潮兴起,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而美国对华高端 AI 芯片出口限制进一步收紧,“国产算力替代” 成为刚需,寒武纪多年的技术积累终于迎来爆发节点。
2025 年上半年,公司交出亮眼成绩单:营业收入 28.81 亿元,同比增长 4347.82%;归母净利润 10.38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亏损 5.3 亿元实现惊天逆转;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9.11 亿元,彻底摆脱 “烧钱” 标签。
![]()
这场逆袭并非单纯依赖风口,而是技术、市场与政策的多重共振。在技术层面,寒武纪坚持架构创新,专注 ASIC 芯片设计,形成 “软硬件协同优化” 策略。
从 2019 年思元 270 芯片(峰值处理能力 128TOPS),到 2021 年推出的思元 370 芯片 —— 首款采用 7nm 制程与 Chiplet 芯粒技术的产品,最大算力达 256TOPS,是前代产品的两倍,其性能、稳定性与易用性持续提升,已能支持主流大模型训练,适配智慧交通、智能制造、金融科技等多个场景。
![]()
市场布局上,寒武纪彻底改变依赖单一客户的模式,构建多元化客户结构。一方面与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合作,支撑其大模型训练需求;另一方面深入传统行业,与车企联合开发自动驾驶芯片,为工厂打造智能生产线 年一季度数据显示,互联网行业营收占比 45%,传统行业占比 35%,客户结构的优化让公司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政策支持为寒武纪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作为 “卡脖子” 技术攻关的核心领域,AI 芯片产业获得国家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扶持。寒武纪先后承担 30 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专项补贴,各地政府推动的 “国产芯片替代” 政策,也为其打开了广阔市场空间。在三大运营商 AI 服务器集采中,国产芯片占比要求超过 60%,寒武纪凭借技术优势成为主要受益者。
如今的寒武纪已成为国内 AI 芯片领域的核心力量,拥有 1526 项发明专利,参与制定 30 多项行业标准,6600 亿市值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坚持。面对市场热度,陈天石保持着清醒认知,坦言与行业前辈相比,寒武纪仍是 “行业新兵”,真正的长跑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