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AI热潮撞上物理极限 全球iPhone用户人均月付35刀才能撑起这场投资

华尔街日报昨日(11月15日)发布博文,报道称全球人工智能投资热潮正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尽管科技巨头投入创纪录的资金建设数据中心,但物理基础设施的瓶颈日益凸显,关键设备(如变压器)严重短缺,产能已预订至2028年,电力需求更是未来10到15年才能解决的难题。

据介绍,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投资人工智能,高盛分析师甚至称,用于建设新数据中心的资金“几乎是无限的”。

这种狂热直接转化为对AI超级计算机相关硬件的创纪录支出,涵盖了从芯片、服务器到暖通空调系统、变压器和发电厂的整个产业链。

AI基础设施的扩张速度,正受到关键设备交付能力的绝对限制。摩根大通指出,大量数据中心仍处于规划阶段,开发商们正在努力确保土地和获得许可,这被业内人士形容为一种“淘金热心态”。

更严峻的是,即使解决了土地问题,如何将这些数据中心接入电网和光纤,并找到合适的租户,依然是巨大挑战。许多跟风进入的投资者并未充分理解其中的风险。

供应链瓶颈是制约AI发展的核心障碍之一。以连接电网必需的变压器为例,高盛分析师指出,这种设备目前全球性短缺。

美国最大的电力设备制造商之一GE Vernova的首席执行官Scott Strazik证实,公司到2028年的产能已几乎全部被预订。

他强调,满足美国未来的电力需求并非未来五年的任务,而是一个需要10到15年才能解决的长期问题。这意味着,即使资金充裕,AI基建的物理建设速度也无法随心所欲地加快。

巨额投资最终需要市场买单,这构成了AI面临的另一重考验。摩根大通的一项财务模型预测,到2030年,全球AI基础设施的总投资将高达5万亿美元。

为了给投资者带来10%的合理年回报,AI产品和服务必须每年额外创造6500亿美元的收入——这一数字是苹果公司年收入的1.5倍以上。这相当于全球每一位iPhone用户每月为AI产品额外支付约35美元。

尽管分析师认为,广告和高附加值的企业级AI服务有望成为收入来源,但市场能否在短期内形成如此庞大的付费规模,目前仍是未知数。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