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世界潮丨数据中心加速迈向太空

人工智能(AI)的飞速发展,正推动全球数据中心需求激增。然而,这些形似仓库的庞大设施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消耗着惊人的能源,并释放出巨量二氧化碳。据国际能源署2025年发布的报告,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已达415太瓦时,约占全球用电总量的1.5%。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翻倍至945太瓦时,相当于日本全年的用电总量。与此同时,规模不断扩大的数据中心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散热挑战。

面对这一困局,全球科技企业正将目光投向太空。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多家公司开始探索将数据中心部署至太空轨道,以避开用地限制,并更高效地利用太阳能。不过,这一构想仍面临发射成本高昂、太空辐射防护等现实挑战。

太空数据中心最突出的优势在于能源供给。它将直接利用大气层外的太阳能,获得持续而清洁的动力来源。

去年,在欧盟委员会资助下,由法国卫星制造商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主导的“欧洲净零排放和数据主权的先进太空云”项目,完成了关于在太空中部署数据中心的可行性研究。该项目旨在为数据存储与处理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该公司估计,到2050年,这一项目可能实现数十亿欧元的投资回报。

太空数据中心还具备另一关键优势:无需用水冷却。CNN的报道指出,这类设施能避免地面数据中心常面临的土地征用、法规限制等难题。

阿布扎比的马达里太空公司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已将小型计算组件送入轨道进行技术验证。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谢里夫·阿尔·罗曼迪指出,天基数据中心能服务多元客户,特别是地球观测卫星用户,在太空直接存储和处理原始观测数据,可大幅降低传输延迟,助力企业更快做出决策。

当硅谷工程师仍在为数据中心的巨额电费和散热难题困扰时,太空数据中心已吸引全球科技力量竞相布局。

本月初,SpaceX的火箭将初创企业Starcloud搭载英伟达H100图形处理单元的卫星送入轨道。英伟达称,这标志着其首个太空迷你数据中心正式亮相。

今年5月,中国国星宇航与之江实验室联合发射的“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入轨,成为全球首个专为太空计算构建的卫星星座。作为国星宇航“星算计划”与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的首发任务,该计划未来将部署2800颗算力卫星,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

10月底,埃隆·马斯克在回应媒体时提出:仅需扩展新一代星链V3卫星,即可构建完整的太空数据中心体系。

谷歌于11月4日宣布,正研发搭载自研芯片的卫星,计划在太空中构建可扩展的计算网络,以充分利用空间太阳能。该公司预计在2027年初发射两颗原型测试卫星。

Starcloud公司首席执行官菲利普·约翰斯顿指出,首要难题在于如何在真空中有效散发大量热量,并确保芯片在太空强辐射环境中稳定运行。

尽管支持者认为太空能更好地防御人为攻击与自然灾害,但香港大学空间研究实验室主任昆汀·帕克提醒,太空环境本身亦充满不确定性。专家也持续警示太空垃圾的累积风险,认为碰撞可能摧毁维系现代社会的天基设施。

目前,将服务器送入轨道的成本仍是一大障碍。不过,随着SpaceX可重复使用的“星舰”火箭发展,发射费用有望大幅降低至原来的三十分之一。谷歌公司Suncatcher项目负责人特拉维斯·比尔斯表示,到21世纪30年代中期,天基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或与地面持平。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