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展指南|上海看中日书法东京赏“名作诞生”
4月中旬,吴昌硕纪念馆正在展出中日书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余德耀美术馆等即将迎来新的展览;北京故宫除了张伯驹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外,新展卡塔尔阿勒萨尼收藏展也值得观看。此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名作的诞生、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墨西哥绘画展等也值得一看。
艺术家Max Ma以他惯有的方式,展示了一个赤诚的艺术家在自然和日常世俗面前的人文视角。画展作品包括了部分他近期的花卉、风景作品和都市人文作品,亦展示了他在写实主义绘画方面新的探索。
作品《六十年的主顾》,描绘了街边六十年风雨的粽子摊主和主顾之间的默契和谐,一幕不再多见的都市即景,扯动人心上回忆和温情的弦。而他旅居美国的近作《玫瑰女孩》,则完全隐去背景,通过人物流动的气韵去表达静穆中的一种主观情愫。
Max Ma画中所描绘的对象总是处于一种“自然主义”的状态,在他的概念中,人不是用来分类的,也不是用来猎奇的,人们只是天然地存在于他所成长、生存的独特环境之中。他为“绘画对象”留下生命的痕迹,也记录下他们的真实个性与真情感受,以纯粹写实的风格反映人们的真实生活:小心翼翼的、谦卑的,或者宁静而又深远的。
展览由上海市国际文化传播协会和日本国群马县政府联合主办。位于日本群马县境内的 上野三碑”是13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字经朝鲜半岛流传至日本的历史见证和珍贵文化遗产。 此次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暨祝贺上野三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中日书法展,展出以中国书法家协会苏士澍主席和全日本书道联盟理事长星弘道为代表的中日各27位书法家的共54件书法作品,另特邀荣誉参展作品3件。共计57件作品,并在中日两国分别编印作品集。
4月15日,“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上海大展暨所藏《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展”将于上海市刘海粟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太璞如琢”继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俄罗斯马涅士国家展览中心之后的又一次呈现。上世纪80年代,刘海粟、崔如琢两位艺术家在香港相遇,两人合作大幅作品《清秋》,成就一段艺坛佳话。受刘海粟美术馆之邀,此次“太璞如琢——崔如琢艺术上海大展”将以这段故事开始,集中呈现崔如琢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百余件,并同时展出他收藏的《石涛罗汉百开册页》。
本次展览将展出近100件/组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的标志性当代艺术作品。其中包括来自雷蒙·德巴东(Raymond Depardon)、蔡国强、黄永砯、墨比斯(Mœbius)、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以及谢里·桑巴(Chéri Samba)等逾三十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同时,PSA的巨型空间中将迎来马克·纽森(Marc Newson)构思并设计的飞机,以及美国艺术家萨拉·施(Sarah Sze)创作的一件漂浮于天地间极富诗意的巨型装置。
约翰·莫尔绘画奖(John Moores Painting prize)1957年在英国创立,每隔两年在利物浦举办一届比赛,旨在通过绘画作品选出最具潜力的画家。该项赛事于2010年引入中国,迄今已成功举办4届。此次展览分为中国和英国两部分,共展出116件绘画作品,包括2018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103件入围作品,以及2016年约翰·莫尔绘画奖(英国)大奖获得者 Michael Simpson 的13件作品。
在张伯驹捐赠的作品中,晋代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文物中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为传世最早的一幅独立山水画。此外,如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唐代李白《上阳台帖》、宋代黄庭坚《诸上座帖》、宋代赵佶《雪江归棹图》等,遗憾的是,《平复帖》由于处于休眠期,只能以复制品形式出现,不过李白的《上阳台帖》等均是真迹展示。
中国有4000年以上的产盐技艺和传统。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人在淮河南北的海边煮盐为生。汉代吴王刘濞煮海为盐,富可敌国。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武帝施行盐铁官管,盐务由中央直接管理,之后历代王朝都承汉制。明代中期,随着盐法改制,大量盐商涌入扬州,他们在经营盐业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也积极投入到扬州城市的基础建设,推动了扬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扬州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展览以“扬州繁华以盐盛”为主题,将展示扬州与两淮盐业的渊源,以及盐业在经济、文化方面给扬州带来的改变。
本次展览将展出瑞士摄影记者 Walter Bosshard(博萨特)拍摄的一系列黑白照片和纪录片,他于1933年至1939年旅居中国,记录了重大社会和政治动荡背景下的中国山水景色与人民生活。展览分为不同的主题区域,不仅呈现 Bosshard 在北京、青海湖、汉口、内蒙古等地捕捉的日常生活与风土人情,还包括他在采访一些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时拍摄的照片,如、蒋介石及夫人宋美龄。
本次展览将完整呈现美国摄影师 Ansel Adams(安瑟·亚当斯)「优胜美地特别版」系列的30张摄影作品,其中四张为绝版作品。Ansel Adams(1902-1984)生于旧金山,以拍摄黑白风光作品见长,最知名的作品是「优胜美地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系列。在电脑尚未出现的时代,他借助精密的曝光计算和暗房技巧,将黑白摄影推向摄影师可以预见并准确掌控细节的发展阶段。1958年 Adams 推出「优胜美地特别版」系列作品(Yosemite Special Edition series),迄今已有60年历史,此次展出的每张黑白照片都源于他的原始底片,冲印在明胶银纤维相纸上,且附有 Ansel Adams 基金会的认证。
此次展览将展出112件以绘画为主的18世纪墨西哥艺术家作品,呈现殖民时期墨西哥与西班牙之间的艺术关联,其中部分作品为修复后首次展出。展览分为7个部分,分别是「大师」、「大师故事讲述者」、「贵族爱好与学院」、「大地的绘画」、「肖像的力量」、「寓言世界」和「对神圣的想象」,通过各种体裁和主题的作品,展现了墨西哥画家的创造力以及当时艺术风格的发展。
日本美术史上有着许多被誉为“名作”的作品,有的是因为其作者具有时代意义,有的是从日本国外引进,有的完成了继往开来的时代创新,缘由各异,但无一不具有精彩的诞生故事,世世代代相传、相继。本展展出包含日本国宝与重要文化遗产在内的共计约120件作品,着眼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共通的创作背景,呈现“名作”诞生背后的精彩故事。
江户时代中期的京都画坛奇才辈出,其中被称为“南画集大成者”的便是池大雅(Ike no Taiga),其作品正如画家本人,寡欲、恬淡、谦逊,充溢着清新的亮色。本展是京都国立博物馆(Kyoto National Museum)的2018年春季大展,将池大雅早年至晚年的代表作汇聚一堂,呈现他绘画艺术的全貌。
马奈是世界公认的19世纪下半叶俯瞰整个法国画坛的大师。19世纪下半叶欧洲正经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至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的持续效应直到今天仍在释放。而马奈和印象画派的出现正是这一变革的具体体现。整个讲座系列试图超越对欧洲现代艺术的一般性的泛泛讲谈,着眼于欧美相关学术领域大量研究成果,从而将我国对现代艺术的学术研究和普及教育从通史介绍提升到专题研究的水平。现代艺术讲座系列的后续会包括塞尚系列和毕加索系列。通过这些讲座系列,国内听众和读者有望一窥欧洲现代艺术所企及的高度及其学术研究所达到的境界。
主讲人:杨晓能 历任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中国部主任,美国国家美术馆高级客座主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坎特艺术中心亚洲主任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本次讲座将以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收藏、学人和展览为重点,以主讲人杨晓能博士的亲身经历,与听众分享20世纪中国水墨画在西方的收藏、研究与展览概况,以及对文化交流和学术的贡献
跨越多种文化,在传入中土文化的过程中,佛教艺术首先在龟兹发扬光大,留存至今的有克孜尔石窟和苏巴什遗址等。其中,克孜尔壁画尤以菱格本生为特色,多使用冷艳的青绿重色,保留了较多的域外风情。地处甘肃东南的麦积山石窟将世俗风味巧妙地融入到佛教之中,佛与菩萨和蔼可亲。一个个生动的身影,好像是似曾相识的芸芸众生……
主讲人:王大庆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历史学院历史学系主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研室主任
主讲人:宁强 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著名画家。哈佛大学艺术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讲座将带领观众从专业学者的角度解析《千手观音》、《天鹅湖》等中外知名舞蹈艺术作品的迷人魅力。
本讲座主讲人结合自己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古陶瓷研究33年的心得,对明代斗彩瓷器的发展进行了系统梳理。讲座内容主要涉及:斗彩的定义及其与青花五彩的区别、斗彩的起源和发展、明代成化斗彩瓷器的鉴定要点等。特别对明代成化斗彩瓷器能取得高度成就的原因,以及如何利用传统方法进行鉴定,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著名国画家、美术史论家程大利认为,对博物馆的热爱与否检视着社会的文明,也测试着社会成员的素质。观众参观博物馆,不懂不要紧,观赏也有价值。熏陶日久,认知自会提高。所以,博物馆也是自我探索和自省自励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