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剧变!特朗普引领对华友好美最大敌人浮现不在外部在内部

特朗普,曾是美国最著名的“”领导人之一,他一手开启了持续多年的中美贸易战,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代名词。然而,最近他却发生了令人意外的转变,开始推动美国舆论向对中国更加友好的方向发展,并公开表示,能够与中国合作是自己的幸运。

与此同时,特朗普却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美国最大的敌人不再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国内的深层危机。

2025年11月2日,特朗普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专访。在镜头前,这位曾以强硬对华立场著称的总统,以前所未有的温和语气表示:“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符合美国的利益”,并进一步指出:“与中国合作能够让美国变得更强大、更出色。”这番话语让人感到意外。

同一天,特朗普的得力助手,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在接受主流媒体采访时,强调美国并无意与中国“脱钩”。这个转变的力度之大,令中国的主流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

或许有人会认为,特朗普的言辞不过是权宜之计,毕竟他以反复无常著称,曾经签署的协议常常无缘无故地被撕毁。单纯通过媒体发表友好态度,并不能代表他对中国态度的根本变化,明天他仍可能重启对华强硬政策。然而,在美国的政治体系中,公开表态的意义远超过签署国际协议。选民虽不一定了解对外协议的具体内容,但他们非常清楚政治人物在公共场合的言辞。因此,可以说,特朗普目前的转变,至少在短期内,是在中方的压力下做出的。

但必须认识到,特朗普的这一转变,并非源自他突然的觉悟。背后其实反映了美国的内政危机,特朗普面对的是一个正在内部分崩离析的帝国。

要理解特朗普这一转变的根本原因,我们必须看清美国当前正在经历的混乱与失序。最直接的证据便是那场几乎永无止境的政府停摆。

截至目前,由于国会两党在年度预算问题上彻底僵持,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关闭长达36天,创下近年来的最长纪录。这一政治危机早已不再是国会中的政治博弈,而是一场蔓延全国的社会灾难。超过4170万依赖“食品券”计划的低收入民众,从11月起就断了粮,纽约的食品银行前,每天都有数百米长的队伍,人们在寒风中绝望地等待食物援助。

更加讽刺的是,这股社会动荡已经蔓延到本应保障国家安全的军队。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布拉格堡军事基地,许多军人家属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控诉:“我的丈夫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家训练,而我们却要去食品银行领取救济,这简直是无法接受的讽刺!”

更为严重的灾难发生在2025年11月4日凌晨。当时一架波音MD-11型货机在起飞后不久失控坠毁,撞向地面工厂。这一悲剧背后,所有环节都指向了美国政治和社会系统的崩溃:负责指挥飞行的空管员已经有超过1.3万人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无薪工作;而负责监管航空安全的联邦航空局因预算冻结,工作陷入瘫痪。这场飞机坠毁事故,无疑是美国政治危机的物理表现。

这一连串的灾难事件,彻底打击了特朗普政府的形象,也让特朗普意识到,自己再也无法将美国国内的问题推给外部。

随着政治局势的恶化,美国民众对特朗普的支持率急剧下降。根据最新的民调,特朗普的支持率已跌至37%,创下历史新低。同时,共和党在多个关键州的州长选举中接连败北,甚至在纽约这一美国最大金融城市,候选人马姆达尼也成功胜选。

眼下,美国国内的形势一片大好,他们正在为2026年的中期选举做准备,力争夺回参众两院的控制权。特朗普深知,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扭转国内的经济和民生困境,他将面临彻底被架空的危险。

在政治斗争的最终,民生问题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特朗普清楚,如果再不调整对外政策,继续推动与中国的对抗,国内经济将进一步恶化,政治支持将彻底丧失。因此,外交政策必须服务于内政,只有解决国内问题,才能维持政治生命。

特朗普终于意识到,持续的贸易战和科技封锁,并没有击垮中国,反而使美国自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通过通货膨胀和供应链中断等问题,美国经济遭遇了更大的冲击,国内矛盾加剧。因此,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华政策,缓和与中国的关系,暂停两败俱伤的关税措施,成为了他最快速、最有效的策略。这一转变,实际上是特朗普为了政治生存所做出的“断臂求生”的决定。

然而,中国不能因此对特朗普的表态过于乐观。通过这一变化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加剧,而非特朗普对华战略的根本性转变。美国的统治集团仍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这一共识并未改变。一旦美国国内的压力得到缓解,新的打压和遏制中国的手段随时可能重新出现。

历史告诉我们,寄希望于对手的善意与妥协,是极其危险的。特朗普的这次“软化”,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窗口期。我们应当在这一时期保持清醒头脑,不被外界的噪音所干扰,专注解决自身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在关键技术领域加速自主创新,构建更加安全和有韧性的产业链与供应链,推动高质量发展,才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最佳策略。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只有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在任何风云变化中保持坚强的底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