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服务器成真?专家揭秘三大诱惑英伟达已抢跑中美暗战打响

美国时间11月2日,一颗名叫Starcloud-1、个头跟家用冰箱差不多的卫星,在太空轨道上默默开始了任务。

更劲爆的还在后头。没过几天,特斯拉老板埃隆·马斯克和英伟达掌门人黄仁勋在一次对话中,直接把话题引向“天花板”。马斯克放出狠话:“五年内,成本最低的AI计算肯定是在太空完成!”

马斯克当场算了一笔账:如果未来全球AI算力需求冲到每年1太瓦,那得用掉差不多整个美国发电量的三分之二。

而老黄(黄仁勋)的补充更扎心。他举了个例子:现在一个AI计算机架重量大概是2吨,但你猜怎么着?

而太空恰好能解决这俩痛点:太阳能在天上24小时不断供,真空环境下散热靠辐射就行,连散热扇都省了。

Starcloud-1的成功只是吹响了号角。这边卫星刚上天,谷歌就在11月4日紧急启动了“太阳捕手计划”,放线年前要把自家训练的TPU芯片送上太空。

亚马逊也被曝正在悄悄组建团队,研究太空数据中心的落地方案;微软则琢磨着怎么把卫星算力“嫁接”到它的云服务里。

国内团队也没闲着,之江实验室和北京邮电大学早就开始研究太空算力技术,比如怎么防辐射、怎么降低通信延迟。虽然具体进展还没大规模公开,但谁都不想错过这班车。

为啥大家突然都往天上跑?原因很简单:地面资源越来越挤、电费越来越贵,而太空几乎是无主之地。卫星上天后,靠太阳能板就能实现“用电自由”,还不用纠结城市寸土寸金的机房租金。

当然,想在天上搞计算,麻烦也不少。首当其冲就是辐射问题——太空里的高能粒子流分分钟能把芯片搞崩溃。所以Starcloud-1的首要任务,就是试试商用GPU能不能扛住太空辐射。

还有通信延迟这道坎。数据从地面传到卫星,再传回来,哪怕低轨道卫星也得几毫秒延时。这对自动驾驶、远程手术这类需要即时反应的应用不太友好,得靠边缘计算技术来补位。

不过说句实在话,再难也挡不住巨头砸钱。马斯克敢说“五年内成本最低”,是因为他手里攥着SpaceX的火箭回收技术和星链网络,发射成本正在断崖式下跌。

这场看似遥远的“太空服务器”竞赛,其实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你手机里的AI助手、家里的智能音箱,未来可能都是被太空卫星服务的。

说句实在话,这不是科幻,而是一场关于未来话语权的争夺战。谁跑得慢,谁可能就要在地上捡别人用剩下的算力了。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