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鼎证券|沪深股市交易逻辑正在发生的三大深刻变化

沪深股市的交易逻辑,正像一条被悄悄改道的地下河,表面看不出波澜,深处却早已换了流向。过去二十年里,A股被贴上“政策市”“散户市”“情绪市”的标签,如今这些标签一张一张剥落,新的皮肤带着金属光泽,冷冽、精密,且不可逆。若把2025年11月的盘口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至少能看到三条裂痕,它们不是简单的风格切换,而是底层代码被重写。

早高峰九点十五分,集合竞价窗口刚亮,80%的挂单已经由位于浦东、深圳南山、甚至香港将军澳的服务器生成。这些模型并不关心市盈率,它们扫描的是隔夜SHIBOR、人民币NDF、铜价、美债收益率曲线,甚至台风路径。一个典型的场景是:9:24:47,某央企ETF突然涌出3.8亿元卖单,价格被瞬间打到跌停价附近,0.3秒后买单同样放量,价差被抹平——人类还没读完那条“专项再贷款额度增加”的快讯,套利窗口已被硅芯片合上。监管者乐见其成,因为波动率被削平,他们担心的是“算法共谋”:不同基金公司的模型由同一批清华毕业生编写,核心参数像孪生兄弟,一旦触发止损,千股跌停可以重演,只是速度更快。为了对冲,交易所把逐笔行情切片从3秒缩短到500毫秒,又给券商柜台加装“随机延迟器”,让抢先交易失去纳秒级优势。市场进入“猫鼠同笼”时代,算力即权力,却也被权力反制。

2024年春天,某光伏龙头的季报净利润下滑18%,次日却高开7%,因为纪要里藏着一句“公司正在申请第六批可再生能源补贴清单”。资金不再为盈利付费,而是为“政策期权”定价。卖方研究员的模型里,现金流折现只占三成权重,剩余七成被“补贴概率”“地方专项债匹配度”“央企战略客户入股可能性”占据。最极端的案例是“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考核后,一批破净公司集体发布“回购+增持”组合牌,PB从0.6倍修复到1.1倍,只用了12个交易日。传统基金经理哀叹“估值锚失效”,却不得不把组合里塞进一批“高政策β”标的,否则排名就会像石头一样下沉。于是盘面出现怪象:同一行业、相似ROE的两家公司,估值可以差出三倍,只因为它们一个在北京,一个在苏州,前者更容易被调研团踏破门槛。资本像候鸟,沿着的磁场飞行,季节一到,集体转向。

2020年那一轮基金牛市,把2亿散户变成了基民,如今他们发现自己并未离场,只是换了一副“皮肤”。蚂蚁、天天、理财通把定投按钮做成红色糖果,每月1号自动扣款,钱流进中证500、红利低波、科创100ETF,像无声的雨水汇成暗河。这些被动指数的背后,是同一批龙头券商的衍生品台,他们用期货多头对冲申购,用出借券源赚利息,再用收益增厚打新回报。散户的账户余额不再显示“某只股票”,而是“某只ETF联接C”,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间接持有宁德时代,却每天乐此不疲地讨论“小作文”。当散户被“ETF化”,他们的情绪也被“平滑化”,不再出现2015年那种“千股停牌”的恐慌,却可能在某一天发现,自己赎回的并不是钱,而是一篮子股票的“期货化凭证”,赎回按钮背后,是层层嵌套的流动性工具。市场失去了“愤怒的投资者”,却得到了“冷静的赎回指令”,代价是:下一次危机,没有“人”可以谈判,只有算法相互踩踏。

三条裂痕交汇,沪深股市不再是“经济的晴雨表”,而是一座巨大的“政策—算法—流动性”耦合装置。它可以在一天内把“中特估”推向五年新高,也可以在十分钟内让科创板缩水两千亿,所有波动都被解释为“合理定价”,所有参与者都在为“下一道文件”下注。旧时代的投资者还在翻财报、算PEG,新玩家早已把政策文本拆成词向量,喂给GPU。历史不会重复,但会升级,当交易逻辑完成换骨,市场留给“人”的空间,只剩屏幕上一行闪烁的提示: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