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香港回归前中央发现安全隐患509名军人携带武器提前入港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随后,随着《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签署,九龙半岛及新界也被纳入英国的管辖范围。从此,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人借此大力推动经济开发,使香港逐渐发展成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但与此同时,香港主权始终是中国人心头难以抹去的隐痛。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英双方开始就香港问题展开谈判。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明确规定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撤出驻军,中国解放军进驻接管防务。声明清楚写明:香港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享有高度自治,驻港部队只承担防务,不干预香港本地事务。为了落实联合声明的各项细节,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于1985年成立,成为沟通的主要平台。
在小组中,中国代表陈佐洱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早年从事新闻和港澳事务工作,1994年被派驻香港,是一位善于抓细节、经验丰富的谈判专家。另一位关键人物是外交部礼宾司的安文彬,他主要负责回归仪式和防务交接相关事务。回归前夕,一切看似准备就绪,会展中心定为交接地点,英军撤离时间也基本敲定。然而,1997年6月16日,安文彬在核查文件时发现了一个重大漏洞:按照原协议,英军需在6月30日午夜前全部撤出,而解放军需在同一时刻进驻。可事实上,从进港到全面布防需耗费两到三小时,这期间香港将出现防务真空。
这一问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当时香港是国际大都市,回归仪式将有各国政要和大批媒体参与,若真空期内出现治安或外部干扰,后果不堪设想。陈佐洱立即召集团队开会,大家一致认为必须采取措施填补防务空档。中央明确指示:“香港不能有一分钟不设防。”于是提出方案:由解放军派出先头部队,携带必要武器,提前进港驻守,以确保零时到来之际能立即接管岗位。原本人数方案较多,最后定为509人,涵盖军官与士兵。
接下来最棘手的环节是与英方谈判。根据原协议,解放军在回归前不得进入香港,因此这一新方案必须获得英国认可。陈佐洱带队,从6月17日起与英方代表包雅伦进行多轮交涉。英方一开始坚决反对,称此举违反协议,并担心损害英国形象。他们坚持部队只能水路进港,避免过于高调。中方则据理力争,强调真空期的严重风险,还拿出数据和实例进行说明。几天的拉锯谈判中,中方逐步做出让步,例如削减人数、携带轻武器、放弃部分营地。英方最终同意,中方先头部队可于6月30日晚9时陆路进港,驻扎在石岗、昂船洲和威尔斯亲王大厦等地。
协议一经敲定,行动便迅速展开。先头部队由广州军区抽调,熊自仁少将亲自带队。6月23日,部队开始集结,武器主要为步枪和轻机枪,后勤则伪装成普通货车,严格保密,避免走漏风声。6月30日晚9时,509名解放军分批自深圳皇岗和文锦渡口岸进港,乘坐39辆车驶向营地。在午夜之前,他们已全部就位,顺利接管防务。英方方面,总督彭定康主持撤军和告别仪式,随后权杖交出。
7月1日零时,香港回归仪式在会展中心庄严举行。随着英国国旗缓缓降下,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解放军全面接管添马舰军营等重要设施,整个过程井然有序,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这一安排后来被陈佐洱写进回忆录,他坦言英方曾刻意拖延,但中方坚持原则,最终确保香港顺利回归。驻港部队自始至终保持低调,不干预香港内部事务,只专注防务。
回归后的香港,经济延续发展势头。1997年当年GDP仍实现5.1%的增长,股市保持稳定。安文彬回归后继续从事外交,曾任驻洛杉矶总领事,退休后回忆起升旗场景仍感动不已。陈佐洱则升任港澳办副主任,2009年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博士,2012年出版《交接香港:亲历中英谈判最后1208天》,详述谈判经过,后来担任全国港澳研究会会长,持续关注港澳事务。
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在捍卫国家主权上的坚定决心。英国当时试图在谈判中多获利益,但《中英联合声明》明确了大方向。回归后,香港虽经历1998年金融风暴等考验,但“一国两制”制度帮助香港度过难关。驻港部队人数后来有所调整,但核心原则不变:只承担防务,不干涉本地事务。如今,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高铁、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落成,互联互通水平大大提高,股市稳居全球前列,继续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这一切,正是当年提前入港的509名解放军所奠定的坚实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