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益智造二闯港股:AI光环下的隐忧与生存焦虑
时隔三年,广东领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领益智造”)再度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试图叩开港股市场的大门。这一次,它带着“全球领先的AI硬件智能制造平台”的光环,以及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375.9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7.66%的亮眼数据。然而,在这份看似完美的招股书背后,市场对其全球化野心、业务转型的可持续性以及资本运作的真实动机提出了多重质疑。这家从“果链”企业蜕变为AI硬件巨头的公司,是否真的摆脱了曾经的依赖症?其高增长的业绩背后,又隐藏着哪些结构性风险?
2021年6月,领益智造首次冲刺港股IPO,却在2022年4月主动终止。当时公司以“资本市场环境变化”为由搁置了计划。而如今,其重启IPO的时机耐人寻味——恰逢全球AI概念热潮降温、硬件行业竞争白热化的节点。
根据招股书,领益智造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研发能力提升、产能扩张及战略收购。但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近年来资本开支持续高企。2023年至2025年,其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连续为负。与此同时,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26.2%大幅提升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47.3%,全球化布局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香港资本市场虽为国际化平台,但近年对硬件制造企业的估值普遍保守。以同样从“果链”转型的舜宇光学为例,其市盈率长期徘徊在15倍左右,远低于A股同类公司。领益智造若在港股上市,能否获得预期估值存疑。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此次选择H股而非红筹架构,意味着其仍需受A股监管规则限制,资本运作灵活性可能大打折扣。
领益智造在招股书中强调,其已从消费电子代工厂转型为“AI硬件平台”,并在机器人、AI眼镜、服务器等新兴领域布局。然而,这些业务的成色究竟如何?
尽管公司试图淡化苹果供应链标签,但招股书显示,2024年其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为56%,。AI硬件业务看似增长迅猛,但2024年AI眼镜相关收入约40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约9%。更重要的是,其在AI终端设备高精密功能件市场的全球份额仅为6.7%,领先优势微弱。有行业专家指出,领益智造的核心技术仍集中在精密结构件制造,而非AI算法或芯片等关键环节,其“AI硬件平台”的定位更多是供应链整合而非技术突破。
公司提出的“人眼折服”(机器人、AI眼镜、折叠屏、服务器)战略看似前景广阔,但每个领域均面临严峻挑战:
-机器人领域:领益智造2025年高调宣布进军具身智能硬件,目标成为全球前三。然而,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特斯拉、优必选等头部玩家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领益智造作为后来者,如何突破技术壁垒与生态封锁?
-AI眼镜与XR设备:尽管群智咨询预测2025年全球AI眼镜销量将达570万台,但这一市场已被Meta、苹果等巨头垄断,领益智造主要扮演代工角色,利润率有限。
-服务器业务:公司计划提升高密度AI算力服务器产能,但该领域需直面华为、浪潮、戴尔等巨头的竞争,且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与客户验证周期。
领益智造表示,公司位于产业链中上游环节,主要产品不直接从中国大陆出口美国,具备消化供应链波动的强大能力。但近年来欧美国家对供应链“去风险化”的要求日益严格。例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新能源产业链的本地化要求,可能影响领益智造在服务器、机器人等领域的海外布局。此外,苹果公司正在加速供应链向印度、越南转移,领益智造若未能及时跟进,可能失去核心订单。
其海外子公司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公司称海外业务正逐步提升盈利能力。海外建厂虽可规避关税壁垒,但人力成本、合规成本及文化整合难度均远高于国内。若全球化管理能力未能同步提升,扩张反而可能拖累整体盈利。
与A股相比,港股投资者对硬件制造企业更看重现金流与分红能力。领益智造近年净利润波动较大(如2018年亏损6.8亿元),且研发费用率(约4.7%)低于行业标杆,这可能影响其估值上限。
招股书中提到上市将“有助于招募、激励和留住人才”,但领益智造的核心团队仍以传统制造背景为主,在AI、算法等前沿领域的高端人才储备不足。与此同时,华为、比亚迪电子等竞争对手正通过高薪争夺复合型人才,领益智造若无法构建差异化激励体系,技术升级可能后继乏力。
领益智造的二度赴港IPO,折射出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的典型困境——在传统业务增长见顶时,必须通过资本运作与技术概念寻找新出路。然而,AI硬件的赛道虽宽,但玩家众多且壁垒高筑;全球化虽有必要,但地缘政治与成本控制难题不容忽视。若领益智造仅将IPO视为输血工具,而非真正提升技术内核与管理效率的契机,则可能陷入“扩张-亏损-再融资”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