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低调中国这牌面没美国什么事了”
在巴西亚马逊城市贝伦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会议(COP30)期间,在大会会场可以看到一个与往年截然不同的景象:中国国家展台“中国角”彻底告别了以往的低调,稳稳占据入口大厅的黄金核心位置,紧邻主办国巴西的展馆,尽显亮眼风采。
与以往仅设置小型场地、难以容纳大量技术与学术研讨会参与者不同,今年的中国角格外吸睛,一杯杯香醇浓郁的中国产区咖啡,憨态可掬熊猫玩具和特色品牌周边,不断吸引路人驻足停留。
观众还能现场聆听中国官员及全球顶尖清洁能源企业高管的演讲,直观感受中国对绿色未来的美好愿景与周全规划。
“让我们秉承《巴黎协定》的精神,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指导下,践行《巴黎协定》愿景。让我们深化气候合作,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全球最大电池制造商中国宁德时代的副总裁孟祥峰,周四在展台动情发声。
这是宁德时代首次在COP大会举办活动,旨在对接各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资源。紧随其后,全球最大电力公司中国国家电网,光伏巨头天合光能、隆基绿能等,也纷纷登台发言,分享行业实践与发展蓝图。
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则带来了一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些车辆可适配其巴西巴伊亚州工厂生产的生物燃料,专门服务于COP30大会期间的交通需求。
这一系列变化让外媒纷纷惊叹:这些曾由美国扮演的核心角色,如今已逐步转移至中国,聚光灯正持续聚焦中国。
路透社15日报道指出,在美国30年来首次缺席COP大会引发国际社会担忧之际,中国正稳步成为全球变暖应对行动的核心引领者,走进国际视野焦点。
英媒分析认为,中国从COP大会上 “安静的存在”,转变为主动寻求国际关注的核心参与者,这一角色转变,折射出特朗普重返美国总统宝座后,全球应对气候变暖行动的格局变迁。
“水往往流向有空间的地方,外交亦是如此。”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总干事弗朗切斯科拉卡梅拉(Francesco La Camera)向路透社指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领域的主导地位,正不断巩固其在气候外交中的话语权。
中国对气候事务的积极参与,不仅体现在显眼的展台上,更藏在谈判幕后的务实行动中:路透社谈到,大会期间中方外交人员积极斡旋,全力推动会谈取得建设性成果。
多名参与谈判的现任及前任外交官透露,美国曾以推动各国达成共识著称,如今中国正填补其留下的空白,在幕后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中国正逐渐成为气候治理体系的保障者,他们在绿色经济领域投入巨大。”一名新兴经济体高级外交官表示。
另有巴西外交官透露,此次COP30谈判尚未启动,中国便在议程共识达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往年,中国外交官往往在涉及核心利益的议题上才会介入。
对于有噪音指责中国没有制定更宏大减排目标的说法,长期跟踪联合国气候谈判中中国动态的资深观察员、华盛顿智库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ASPI)中国气候中心主任李硕反驳称,中国的技术优势本身就是政治领导力的体现,中国企业正让联合国的承诺落到实处。
“在COP大会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并非麦克风音量最大的那个,”他强调,“而是真正生产并投资低碳技术的国家。”
“中国不仅通过自身能源革命展现了领导力,更凭借其规模化产能,让我们能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购买低碳产品,”德托尼表示,“中国态度坚决,不仅将继续作为《巴黎协定》的稳定引领者,强化气候治理,还将采取切实行动支持其他国家。”
展望将来,中国已宣布了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
这是我国首次提出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绝对量减排目标。这一承诺的力度举世罕见:发达国家从排放达峰到减排通常历经20至50年,而中国在达峰后5年左右就提出显著减排幅度,减排绝对量达10亿至15亿吨,远超欧美国家同期水平。
在全球气候治理陷入“信任赤字”与“行动赤字”的背景下,中国以独特的文明视角和治理哲学,丰富了全球气候话语体系。
中国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融合,这一点在COP30现场的“中国角”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青花瓷色调的空间氛围,水流、云气与山形等展区纹样,既传递出东方美学的内敛气质,也蕴含“人与自然同在”的哲学思考。
据新华社、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道,本届“中国角”的会场被绿意装点——这里的桌椅,全部由可降解、可循环的升级版纸基材料制成。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说,“去年COP29,在中国角活动上,纸盒做的桌椅火了一把,今年的椅子再次升级,这款椅子更加结实,更加美观。”
椅子上看似是“木板”的部分,其实来自废旧电路板;而椅子的框架,则来自退役锂电池提炼的再生铝。每生产1吨这样的桌椅,可减少约1.2吨二氧化碳排放,再生资源使用率高达95%。
中国角现场共摆放210把这样的椅子、30张桌子。“等会议开完了,这些桌椅也不会浪费掉,我们将捐赠给当地,实现最大化利用,充分体现了节能降碳、资源再生的绿色环保理念。”裴晓菲介绍道。
细节处更见环保巧思:茶几和茶凳完全采用瓦楞纸制作,待客水杯则由稻壳制成,闻起来还有淡淡稻香,且比普通一次性水杯坚固不少,会场内不少人都在重复使用这些印有 “中国角” 标识的杯子。
茶香氤氲中,茶歇区还摆满了中国不同地区的低碳农产品:玉米、魔芋、茶叶、咖啡……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吃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都是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缩影。
文创产品中,做成中国结模样的茶饼尤其亮眼。这款“如意茶饼”来自云南深山,是云南生态扶贫特色产品,当地立足优越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古树茶资源,打造特色茶叶品牌,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也为严肃的气候谈判间隙带来了独特的“中国式松弛感”。
会场之外,一道流动的“中国绿”同样吸睛。据裴晓菲介绍,中国代表团全程使用国产新能源车,中国新能源车企还向大会提供了230辆新能源车,用于保障各国代表团高层通勤,巴西总统卢拉的官方“座驾”也选用了中国国产新能源车。
在“中国角”,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特别顾问塞尔温哈特说:“我学到的中文词语之一是‘同舟共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
中国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据报道,在贝伦峰会上,中国与40多个国家及欧盟共同签署应对饥饿、贫困与以人为本的气候行动宣言,呼吁加大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投入,重视小农与脆弱社区的生计保障,以“同舟共济”的中国智慧助力世界构建可持续的未来。
连续3天来中国角参加活动的冈比亚议员奥斯曼博章告诉新华社,“这几天我一直在中国角,看到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中国不仅自身做了很多工作应对气候变化,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很多帮助。接下来的很多议题我都很希望参与,,希望能学习有益经验,更好地助力我的祖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