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莱坞特效到AI芯片的十年之约:SIGGRAPH Asia 2025登陆香港!
【新智元导读】十年前,我们是国际顶会的仰望者;十年后,SIGGRAPH Asia重返家门,中国已从技术跟跑者变为AI与图形融合新时代的定义者之一,这场盛会不仅是一次技术复盘,更是一次面向全球的实力宣言。
2014年,SIGGRAPH Asia首次落地深圳,彼时中国图形领域还处于「单点探索、跟跑国际」的阶段——学术研究顶会论文寥寥,核心技术被海外垄断,国产电影依赖进口软件。
十年以后,从《哪吒 2》的数字水墨特效到《黑神话:悟空》的实景扫描技术,从华为到摩尔线程的GPU芯片,从三维激光扫描设备的全球主导到无人车与机器人等空间智能的全场景落地,中国正以「学术突破 + 产业落地 + 硬件自主」的三重优势,完成从「跟跑」到「突破」,再到「引领」的跨越。
2025年12月15-18日,SIGGRAPH Asia即将登陆香港,这场全球图形领域的顶级盛会,已成为展示中国技术突破的核心窗口。
我们特别邀请到了ACM SIGGRAPH Asia会议的重要推动者——ACM SIGGRAPH现任执委主任(EC Director)、2014年SIGGRAPH Asia会议主席、2025年SIGGRAPH Asia特邀论坛(Featured Session)主席、现北京大学教授陈宝权,通过对话拆解会议亮点、回顾行业变迁、解读中国力量。陈教授正在芝加哥参加SIGGRAPH的执委会议,我们的采访通过线上进行。
新智元:陈老师,2025年SIGGRAPH Asia落地香港,距2014年深圳会议已经十年。作为当年深圳会议主席,您觉得这次「回归」大陆举办对国内从业者、研究者有何特殊意义?
陈宝权:2014年深圳会议时,中国图形领域还处在「跟跑」阶段——影视制作依赖进口软件,顶会论文全年不过少量几篇,核心硬件也受制于海外。
但这十年,行业已经实现了质的跨越——从《哪吒2》用自主研发的数字水墨技术还原东方美学,到《黑神话:悟空》靠国产激光扫描设备完成大型古建实景复刻;从华为GPU、摩尔线程芯片打破图形算力垄断,到空间智能落地无人车、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等。
不用跨洋就能对接Netflix、Pixar等顶尖团队,香港作为枢纽能联动深圳、广州的动画、游戏企业,会后不少团队已计划组织技术对接会,这种「跨境联动」是十年前很难实现的。
前期的人工智能在文本与图片处理与生成能力上已展示了强大的能力,但在三维空间中的智能,即空间智能依然不足。
这正好切中了当下行业的核心需求:图形学与AI、空间智能的融合。现在AI正在重塑渲染、三维重建流程,而图形学成为三维空间智能的基石。
大会将探索未来技术发展的走向,和未来产业应用的趋势。无论是人和智能体,都会在三维世界相遇,形成人机共生的时代,推动元宇宙、具身机器人的升级发展。
陈宝权:SIGGRAPH有别于其他学术会议,会议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会前课程和学术论文报告,还有特色论坛、艺术动画、实践体验、展览与对接等多方面内容,多维度覆盖技术、艺术、产学研对接全场景。
其中,特邀报告系列(Featured session)既邀请了见证行业技术变迁的「元老级」人物,也有在当下前沿领域深耕的领军者,甚至还有能连接中外产业的「桥梁型」专家。
比如Scott Ross,很多人知道他是数字王国(Digital Domain)的联合创始人,参与过《泰坦尼克号》《返老还童》这些经典影片的特效制作,但可能不了解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执掌工业光魔(ILM),见证了电影从模拟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转型。这次我会和他以「炉边对话」的形式展开分享,主题不只是回顾过去,更会聚焦「AI如何重塑影视制作流程」。
还有一位讲者是Paul Debevec,他现在是Netflix旗下Eyeline Studios的首席研究官——大家可能听说过「奥巴马白宫3D头像采集」项目,就是他团队的成果。这次他会讲AI如何优化影视制作流程,比如用机器学习缩短渲染时间,这对国内流媒体、动画公司很有借鉴意义。
特邀讲者Richard Chuang是PDI(Pacific Data Images,后并入梦工厂)的联合创始人,堪称计算机动画工业体系的「奠基者」之一,从1981年创立PDI到2008年,他主导开发了studio核心的专有动画系统,并两度斩获奥斯卡技术成就奖。
重磅讲者Raman Hui(许诚毅)是一位香港动画师、导演和制片人,以执导《怪物史莱克3》(Shrek the Third)而闻名,并因此被称为「史莱克之父」。
还有一位是Base FX的Chris Bramble,他是早期进入中国的特效行业老兵,Base FX参与过《变形金刚》《星球大战》系列的特效制作,还拿过艾美奖。
迪士尼Pixar团队还会作为以团队形式出现的特邀讲者,这次派出了四位核心技术负责人,覆盖动画制作的关键环节。Pixar的分享一直有个特点:不只是讲「怎么做」,更会讲「为什么这么做」。比如他们为了让《蜘蛛侠:平行宇宙》的画面有「漫画感」,特意开发了新的渲染算法,故意保留线条的「不完美」,这种「技术服务于艺术」的思路,对国内的动画团队尤其重要——现在很多作品技术很先进,但缺乏独特的风格,Pixar的经验能帮大家打开思路。
![]()
动漫节(Computer Animation Festival,CAF)是会议长期以来的重点特色环节,作为奥斯卡动画短片认证平台,往年《蜘蛛侠:平行宇宙》团队曾来揭秘技术,今年也将有新动画和电影新特效的幕后分享,对做动画、游戏的年轻人来说,是难得的近距离学经验机会。
CAF包括两大核心展映:「电子剧院」与「动画剧院」展映全球顶尖CG作品,涵盖短片、游戏预告片、实时动画、AI增强特效等多元形态,展现技术驱动下的叙事创新。
CAF还会进行权威奖项评选:由国际专家评审团评选四大荣誉——最佳学生作品奖、评审团特别奖、最佳展示奖、观众选择奖,获奖作品可直接参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堪称 「奥斯卡前哨」。
新兴技术(Emerging Technology)和实时技术现场秀(Real-Time Live!)将聚焦技术落地与实操能力提升,覆盖多应用场景的实践型内容,带来技术实践的新体验。
其中,Emerging Technology将展示前沿技术原型与应用潜力;Real-Time Live!将现场演示实时渲染、交互技术等动态成果。
另外,会议还设置了垂直领域专题,包括XR、游戏两大板块,将聚焦沉浸式设备应用、游戏引擎优化等实操性议题,衔接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
本次会议专门设置了针对中国团队的专属环节——Poster Session,专门展示2025年中国在相关顶会发布的论文,其核心定位是「让国际看到中国图形领域的前沿成果」。
这个环节不只是「展示」,更注重「交流」——每个Poster的作者都会现场讲解,国际讲者、企业代表可以直接提问、洽谈合作。
另外,展会还有豪华参展阵容:汇聚70 +行业领军企业,包括腾讯、华为、英伟达、Adobe、Meta现实实验室、皮克斯渲染农场等,将展示硬件、软件、交互技术的最新突破。
会议预计吸引50多个国家的7000+专业人士参会,涵盖创作者、企业代表、投资者等群体,同步配套教育者论坛、学生志愿者计划,搭建「学术 - 产业 - 人才」的闭环对接平台。
总的来说,这次会议的亮点不只是「大咖多、技术新」,更在于「连接」——连接国际前沿与中国实践,连接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连接资深专家与年轻从业者。
希望大家能在这里既学到技术,又找到合作伙伴,这才是SIGGRAPH Asia真正的价值所在。
2014年深圳会议后,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了北京市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我作为该中心的首席科学家邀请了美国工程院院士James Foley(乔治亚理工教授,第一本计算机图形学教材作者)和Kurt Akeley(图形工作站公司SGI的共同创始人),以及影视工业领袖人物Scott Ross和Richard Chuang等国际专家当顾问。
后面两位都将作为特邀讲者参加今年的会议。这些专家大都是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认识,后续交流合作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
Scott是2014年会议的主旨报告人,他今年的特邀报告将以我和他的「炉边对话」形式进行。Scott Ross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奥斯卡奖)和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艾美奖)的成员,曾执掌工业光魔、卢卡斯影业,创立数字王国 (Digital Domain) ,曾监督/参与众多电影数字创作,包括《泰坦尼克号》、《第五元素》、《阿波罗13号》、《真实的谎言》、《X战警》、《指环王》等一系列大片,领导工业光魔获得了5座奥斯卡最佳视效奖。他领导和见证了影像产业中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包括从模拟到数字,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他最新出版的数《Upstart》便是对这一过程的记录,我们的对话将涉及到他这本书的内容。
Richard Chuang是计算机图形和数字特效行业的先驱,其专业领域是动画和真人电影的计算机动画和视觉效果,三十多年前共同创立了PDI/DreamWorks(太平洋数字图像/梦工厂)。该公司创建的专有动画系统在1998年获得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技术成就奖(Academy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在今年的特邀报告中,Richard将分享在AI时代更多的行业观察。我知道Richard至今还亲自装AI服务器,用最新的AI工具进行创作。
![]()
还有个小细节,2014年我们建了个「华人CG产学研群」,那也是微信刚推出不久,通过这个平台,推动了这个领域的交流合作。
这次会议既有当年的老代表,也有新面孔,年轻人能从前辈的经历里,更直观地理解行业十年变化,这种温度是单纯的技术分享给不了的。
总之,这不仅是一场会议,更是对中国图形领域十年成长的「复盘」,也是未来十年方向的「定调」,千万别错过。
新智元:很多读者对「SIGGRAPH」既熟悉又陌生,您能否通俗解释下ACM SIGGRAPH的定位?它在全球图形领域扮演什么角色?
它隶属于国际计算机学会(ACM),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计算机图形领域专业组织,覆盖影视特效、三维视觉、交互技术等核心方向——能在这里发表论文、展示技术,可以代表该领域的国际最高水平。
比如《泰坦尼克号》沉船特效、《阿凡达》潘多拉星球场景,背后核心技术最早都在SIGGRAPH发布;奥斯卡「技术奖」得主里,不少人是会议常客,像Digital Domain联合创始人Scott Ross,就带着团队靠SIGGRAPH分享的成果拿过多次奖项。
另外,本次SIGGRAPH Asia 2025的Keynote讲者沈向洋教授,是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学领域公认的「世界级专家」,现在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校董主席,而他曾经领导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早期学术声誉,正是由一篇篇SIGGRAPH论文奠定的。
在图形领域,SIGGRAPH的论文收录被视为「行业试金石」,尤其对「技术突破性与产业价值」的双重要求,让不少研究者望而却步,甚至被誉为「最难发的顶会论文」。而微软亚洲研究院在2000年前后的一系列成果,彻底改写了国际学界对中国科研力量的认知。
新智元:怎么理解SIGGRAPH与SIGGRAPH Asia的关系?两者定位有何差异?从业者该如何选择?
比如两者都是由SIGGRAPH组织,组织方式完全一致,但又相互独立,各种有自己的指导委员会,但都在SIGGRAPH执委的领导之下。
再比如论文发表,两者的成果都会收录到图形领域的顶刊《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TOG),评审标准完全一致。
讲者邀请也同样重磅,其差异主要在举办地,SIGGRAPH 长期在北美举办,侧重欧美市场;SIGGRAPH Asia聚焦亚洲,2008年创办以来落地过新加坡、日韩及中国香港、深圳等地,2025年选香港,就是为了让中国、东南亚从业者「家门口参会」,降低交流成本;事实是,中国已经成为主要的研究力量。
产业侧,Asia会更贴近亚洲需求:2014年深圳会议加了「三维城市建模」议题,契合当时智慧城市发展;2025年则会重点聊「AI + 图形融合」等,因为国内在AI生成动画上需求旺盛。
对从业者来说,想对接欧美资源去北美SIGGRAPH,想联动亚洲产业就选Asia,两者互补不冲突。
新智元:为什么没有「欧洲版SIGGRAPH」?另外,会议的「动漫节」被称为「奥斯卡前哨」,它的特殊性在哪?
陈宝权:早年尝试过欧洲区域会议,但欧洲内部学术、产业需求分散,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所以目前全球只有北美SIGGRAPH和SIGGRAPH Asia两大「姊妹会」,没有其他区域的类似旗舰会议。
动漫节的特殊性在「技术 + 艺术双突破」:一方面展示的顶尖动画技术很多用在了好莱坞电影中;另一方面SIGGRAP节还被认可为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Best Animated Short Film)资格的认证平台。
2014年,国内一整年在SIGGRAPH上的论文还屈指可数,而如今,中国已有多支团队长期、稳定地贡献世界级成果。
众多高校、中科院研究所和一批新兴研究机构,已经在渲染、几何处理、三维重建、物理仿真、数字动画等方向形成了各自的技术优势,整体研究生态更加成熟、立体。
例如北大刘利斌老师团队关于「人体动作控制」的研究获得了2022年首次设立的SIGGRAPH Asia最佳论文奖,通过语音、文字多模态驱动3D模型生成风格化手势,使数字人在跨模态实时动作生成的能力与质量上整体跃升了一个台阶。
我与黄惠教授等学者十年前的研究成果则获得了2025年度SIGGRAPH时间检验奖。而这些成果的出现,本质上是国内在三维重建、深度学习与图形融合方向十余年持续积累后的自然进展,可谓「水到渠成」。
2014年SIGGRAPH Asia深圳会议后,我们深刻意识到,国内图形领域的学术成果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影视从业者又面临「进口技术适配难、本土技术支撑弱」的困境。
为打破这一「技术孤岛」局面,我们在北京电影学院以「高(文化高度)、精(行业标准)、尖(尖端技术)」为核心定位,推动成立了北京市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这一创新平台。
中心的核心使命是搭建「艺术家、工程师、科学家」的三方协作网络:中心还搭建了国际合作桥梁——邀请Richard Chuang、Scott Ross等行业元老担任咨询委员,将PDI的动画管线经验、工业光魔的特效流程与中国实践结合,推动「中式审美技术化」的标准化探索,让中国图形领域的突破从「单点创新」走向了「体系化赋能」,真正实现了「学术反哺产业、技术服务文化」。
更关键的是成果能落地,比如动画电影哪吒2、游戏黑神话悟空等爆款的出现,是我国图形技术不断提升的自然结果。
比如我接任胡事明院士任ACM SIGGRAPH EC Director后,推动2025年Asia增设「Poster Session」,让中国成果有专门的展示空间。未来还会增加更多内容创新和在程序上的探索。
影视端,《哪吒2》用自主「数字水墨」技术,2亿粒子还原东方美学;《异人之下》靠AI风格迁移,2个月完成2年工作量的回忆场景。
游戏端,《黑神话:悟空》用国产激光扫描设备采集古建数据,结合优化引擎实现12亿面场景流畅运行。
硬件端也打破垄断:华为GPU、摩尔线程芯片支撑渲染效率提升数十倍;国产的三维激光扫描仪成本大大低于进口设备,但效率却远远超出,已经世界领先,让中小企业也能实现高效三维数字化,为进一步数字智能打下基础。
这种「轻量化工业化」路径,不照搬好莱坞重资产模式,更适配中国中小团队多、需求多样的特点,更有效推动移动互联网、智能驾驶与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
新智元:SIGGRAPH系列会议贯穿图形学发展全程,从技术阶段看,它的角色有哪些变化?这如何反映行业演进逻辑?
1980-2000年是「技术破冰者」,当时从模拟向数字过渡,会议让分散探索者找到同行——比如Richard Chuang在走廊向皮克斯创始人展示渲染器成果,直接促成PDI成立。
2000-2015年成「标准制定者」,皮克斯渲染器、Nuke等行业工具,都先在这发布技术细节,形成产业共识。
2015年至今则是「跨界融合催化剂」,尤其是2024年英伟达黄仁勋在SIGGRAPH发表主题演讲,重点聊AI与图形的深度绑定,比如用GPU算力支撑AI生成动画、实时渲染,这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智能创造」阶段。
新智元:从SIGGRAPH展示的趋势看,AI与图形融合已渗透到哪些关键环节?带来了哪些颠覆性改变?
交互端,融合突破更明显,比如冬奥会「自由视点」观赛,就是图形多视点重建结合AI实时渲染,让观众自主控制「子弹时间」。
过去几十年,视觉(Perception)与图形(Graphics)像两条平行线——一个负责「理解世界」,一个负责「创造世界」。
视觉不再只是识别图像,而是从真实世界的多模态观测中提取几何、语义、物理属性和动态行为等结构化信息;
AI则将二者融合,将真实与虚拟统一到一个可计算、可推理的三维空间,使目标从「视觉真实」升级为「物理一致、可推理、可交互」。
这在自动驾驶、机器人、数字人等领域尤为关键,例如机器人领域的Real2Sim2Real体系,就是依靠图形学构建可微、高精度的仿真环境,让智能体真正掌握空间感知、动作规划与交互技能。
黄仁勋2024年演讲里也提到,GPU现在不只是图形算力核心,更是AI与图形融合的「枢纽」,这种「硬件 + AI + 图形」的协同,不仅大幅降低了技术门槛,也正在推动空间智能成为下一代智能计算的核心方向。
听跨界声音——黄仁勋、沈向洋、Scott Ross、Paul Debevec这些专家的分享,能看到技术与产业、文化的结合点;
陈宝权:12月的香港,SIGGRAPH Asia 2025是一场「十年一遇的聚会」——这里有见证行业变迁的元老,有定义标准的标杆,更有中国十年突破的新生力量。你可以跟踪前沿技术、获得合作机会。
本届主题「Generative Renaissance」将聚焦AI在艺术、科学与创意领域的革命性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