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镇不住了:美国对郑丽文做出承诺统一的3大信号全出现了

11月12日下午,美国在台协会处长谷立言与郑丽文进行了闭门会谈,长达约1小时。在会谈中,谷立言明确承诺称“美国从不寻求台海冲突,当前的首要目标是避免战争”。结合近期的一系列改革举动,台湾的局势已经渐渐超出赖清德的控制,统一的三个信号已全部显现。

谷立言在会谈中的表态,绝不是随口说说的场面话,而是美国基于自身利益的战略考量。其背后有三大核心考虑。首先是“打不起”的军事顾虑,近年来,中国的国防和科技水平大幅提升,从华工科技打破国外激光设备垄断,到纳微科技让进口纳米微球降价90%,国家创新指数也跻身世界前十。这些“硬实力”让美国深知,如果台海发生冲突,局势不会是“一边倒”的,美国可能被拖入一场难以收拾的战争,而这显然是美国不愿意承担的。

其次是中美间日益紧密的经济依赖。中美贸易往来已经深度交织,釜山会谈后,美方还主动取消了一部分对华关税并暂停了相关调查,这显示出两国在经济上的深度合作。美国明白,台海冲突会直接扰乱全球供应链,尤其是半导体和制造业等关键领域。若发生冲突,不仅美国民众面临物价上涨压力,许多美国企业的利益也会遭遇损失。因此,相比冒着经济冲击风险与中国对抗,美国更倾向于稳住台海局势,保持合作。

最后是美国的战略平衡考量。过去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偏重与的合作,如今则主动与进行对话,显然是想改变这种“一条腿走路”的局面。如果岛内局势持续紧张,美国将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维稳,这反而会影响其在其他地区的战略布局。通过接触不同的政治力量,美国既能帮助岛内局势降温,又能在台海问题上拥有更多博弈筹码,始终保持主动权。

而台湾局势的变化已开始超出赖清德的控制,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三个明显的信号。第一个信号是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外部依赖已不再可靠。釜山会谈的结果显示,中国在贸易战和科技战中的压力承受能力强大,美国被迫调整对华策略,从“硬对抗”转向“软合作”。赖清德曾寄希望于外部支持,但如今美国更看重与中国的务实合作,不会轻易为了台湾一方的利益而破坏两国平衡,外部势力的支持逐渐减弱,赖清德的政策推动受限。

第二个信号是“战力回升”,下台成为可能。郑丽文当选主席后,提出了“避免麻烦制造者、拒绝地缘政治牺牲者、担当和平缔造者”的三大原则,直接回应岛内民众最关心的民生和安全问题。她明确反对将防务预算提高到GDP的5%,并指出现有的2.6%防务预算已经压缩了医疗和教育等民生支出,这一务实态度得到了许多民众的支持。同时,内部改革加速,青年参与度提升,民调支持率不断攀升,已经具备与对抗的实力,下台不再是空谈。

第三个信号是日本右翼势力的“浮出水面”,逼迫统一进程提速。高市早苗的相关言论让日本右翼的野心暴露无遗,这使得大陆方面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台湾问题若拖得越久,外部干预的风险就越大。在这种背景下,加快推进国家统一的步伐成为必然选择,既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也是为了防止区域地缘风险。显然,赖清德很难阻止这一趋势,岛内民众也越来越意识到,只有稳定的两岸关系才能保障自身利益,单靠外部势力支持已无法走通。

这些信号都表明,台湾的未来将不可避免地向统一方向发展,而赖清德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