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信号!美国只消耗全世界7%的铜却囤积了40%多的铜库存
贸易商们将创纪录数量的铜运往美国,伦敦金属交易所可用库存规模今年已暴跌约80%,目前仅相当于全球一天的用量。

拜登政府威胁对铜进口征收关税的前景已经颠覆了全球金属市场。 这场风暴始于2025年2月,当时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依据《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对铜进口启动国家安全调查。
作为应对,贸易商疯狂将原定发往亚洲的铜改道运往美国。 数据显示,美国单月铜进口量从常规7万吨激增至50万吨,新奥尔良和巴尔的摩的仓库被迫扩容。
美国商务部根据1962年《贸易扩展法》中的第232条款,调查可能对美国铜供应构成威胁的因素,该条款允许对被认为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商品征收关税。
直到7月8日,特朗普总统才明确表示,他计划将对所有进口到美国的铜征收50%的新关税。 这一税率远超市场此前普遍预期的25%,瞬间引发了全球铜市场的剧烈震荡。

市场迅速嗅到危机。 高盛和花旗预测,25%的关税可能在年底前落地。 这一预期直接触发贸易商的“抢跑”行为:托克、嘉能可等巨头将原计划运往亚洲的精炼铜改道美国。
这种库存转移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价格上。 COMEX铜价较LME基准价的溢价从300美元/吨的常态水平一路拉大,峰值逼近3000美元/吨。
美国年消耗精铜约200万吨,仅占全球总需求的7%,但其仓库却堆积了30万—35万吨铜,占全球可见库存的40%—50%。
这种扭曲并非市场自然形成,而是源于2025年初美国启动的“232调查”,一项以国家安全为名、实则针对铜进口的关税威胁。
截至今年11月,美国CME的铜库存已经从年初的8.4万吨飙升到33.5万吨,超过了伦敦LME和上海期货交易所库存的总和。 咨询机构Benchmark估算,美国境内被“经济性锁定”的铜储量在73万至83万吨之间。
这些铜从全球各地源源不断流向美国主要港口。 铜主要流向包括新奥尔良、巴尔的摩、盐湖城和图森等地的仓库。 这种库存转移导致伦敦金属交易所库存从27万吨骤降至9.7万吨,降幅超64%。

全球铜库存分布呈现极端分化局面:美国库存激增至100天以上消费量,而非美地区库存却不足10天。 这种失衡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地理分布上,改变了全球铜市场的传统格局。
谁能想到,美国的“战略铜储备”居然是市场炒出来的。 没有动用财政预算,没有官方收购计划,一切都是因为价格差。 套利交易,让铜自己“流”进了美国。
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启动铜进口调查后,市场立刻嗅到味道:是不是要对进口铜加关税? 于是交易员们迅速行动,把可能的关税溢价提前“算进”价格里。
套利者看准机会:在智利、秘鲁、澳大利亚买入铜,运到美国港割,一转手,净赚几百上千美元一吨。
这种套利逻辑简单而残酷:贸易商在LME买入现货铜,同时做空期货锁定风险,再将铜运至美国COMEX仓库高价交割。
这种操作抽空了亚洲和欧洲的现货供应,LME明日/次日价差一度飙升至98美元/吨,创2021年逼空风暴以来最高。

摩科瑞全球金属主管科斯塔斯·宾塔斯透露,约50万吨铜正在流向美国,其中8.5万—9万吨为其公司货船所运。
当大量铜被锁在美国,国际市场供应趋紧,LME库存下滑,全球铜价重心上移。 这种库存转移的直接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知名铜行业交易员科斯塔斯·宾塔斯警告称,“大量铜涌入美国,将使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那些最主要的铜消费国面临严重的供应短缺”。 占全球需求过半的中国买家将被迫与美国市场争夺资源。
中国铜精矿进口依赖度高达77.72%,库存降至18.9万吨,仅够一周消费。 这种紧张局面不仅限于中国,亚洲市场与欧洲市场现货供应都呈现趋紧态势。

全球铜缺口在2025年将达18万吨,主要源于绿色能源转型需求的超预期增长。 特别是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等领域的铜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单台AI服务器用铜1.36吨,是传统服务器的300倍。
供应链的撕裂不仅体现在库存分布上,更体现在价格体系中。 COMEX铜价较LME溢价一度突破1200美元/吨,创下历史极值。 这种价差为贸易商创造了每吨超过1000美元的套利空间,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库存分布失衡。
铜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制造从汽车到手机再到计算机芯片等在内的各种产品。 在建筑项目中,铜通过电线和管道输送电力和水。
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现代化进程,铜的消耗量激增,而过去几年,可再生能源生产的增长和数据中心建设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铜的需求。
电动汽车用铜量达83公斤,是燃油车的4倍;每兆瓦光伏装机需铜5.5吨,海上风电单项目用铜超3000吨。 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突破2500万辆,仅此一项新增65万吨铜需求。

AI产业成为新耗铜黑洞。 单台AI服务器用铜1.36吨,是传统服务器的300倍。 微软在芝加哥的数据中心每兆瓦用电量消耗27吨铜。 必和必拓预测,到2050年全球数据中心用铜量将从50万吨激增至300万吨,接近当前中国全年消费量。
铜在国防军事领域的战略价值更加凸显。 雷达设备含铜量占总重18%,每套约1.2吨;航母电磁弹射系统单套耗铜量高达8吨。
核潜艇反应堆冷却系统铜管用量更是达到25吨。 铜合金还用于制造子弹和炮弹壳,因其耐高温和不易爆裂的特性,能保证弹药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
美国本土生产的精炼铜仅占其每年消费量的五成多一点。 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产量产自亚利桑那州,而该州一座大型新矿场的开发已停滞十多年。 剩余的精炼铜,每年略低于100万吨,则依赖于进口。
美国最大铜进口商Southwire Company LLC的一位代表在4月份向美国商务部提交的书面意见中表示:“对美国阴极铜进口的任何限制,都只会将铜供应转向中国。 与此同时,美国铜生产商将面临严重的供应短缺”。

加拿大矿业协会主席Pierre Gratton则指出,美国没有足够的铜精炼能力或冶炼厂,依赖加拿大进口铜,如此高的关税税率将“损害美国制造业”。
铜进口的高关税以及飙升的美国铜价,对于自由港麦克莫兰等美国国内矿业公司来说是个福音。 但美国下游行业同样受损。 特斯拉因铜成本上涨推迟订单交付,建筑承包商暂停新项目投标。
美国铜消费量是其本土产量的两倍,即便加征关税仍需高价进口满足需求,形成“成本刚性传导”链条。
相关下游行业已出现显著冲击:新能源产业中,电动汽车电池成本上涨15%,特斯拉等车企被迫推迟订单交付;建筑业中,铜管报价月涨幅达15%,部分承包商暂停新项目投标。

铜价飙升,有色金属迎来主升浪——揭秘“铜牛”背后的七大近期,铜价持续飙升,引发了_财富号_东方财富网
我国是全球最大铜消费国,占全球消费量57%,但国内产量难以满足需求,94%需要进口。 面对美国的“铜围剿”,中国采取多维度应对策略。
海外挖矿,布局全球。 中国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在非洲、南美买矿建厂,现在全球15%的铜矿产能被中国掌控。
我国通过海外权益矿布局,如紫金矿业卡莫阿-卡库拉铜矿年产能60万吨,国内青藏高原新增铜资源量2000万吨。
我国再生铜产业占比突破40%,但短期内难以弥补供应缺口。 依托10个国家级废铜回收基地,年处理能力达500万吨。
发展替代材料技术。 铜铝复合材料在电力领域的渗透率已达10%,碳纤维增强铜、石墨烯铜基触头材料进入产业化阶段,可减少20?0%的用铜量。
超导材料实验室进展显示,石墨烯导电率已达铜的80%,预计2030年实现商业化,为长期替代提供技术储备。
通过“一带一路”覆盖南美、非洲、欧亚等新兴铜资源国,控制产能更分散但总量很大;并通过股权渗透和技术输出深度嵌入南美产业链。
今年1-2月,智利对华出口铜精矿179.6万吨,同比增长13.6%,显示南美主产国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难以实质性削减对华供应。
这场由政策预期与套利动机共同驱动的资源迁徙,不仅改写了铜的贸易版图,更昭示着全球化退潮时代资源流动逻辑的根本转变,从“效率优先”转向“风险规避”。

当各国为关键资源展开激烈争夺时,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浮出水面:在资源民族主义抬头的今天,国际社会是选择继续争夺有限的库存,还是能够携手重构一条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考验着每个主要经济体的战略智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