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骂名给中国送技术年薪超4亿的她为何敢和美国对着干
2014 年的硅谷会议室里,空气压得很低,AMD 连年亏损,库存堆到仓库角落都懒得再清点,外界一句“随时退出竞争”,像铁一样压在团队心里。

她每天在公司转来转去,盯研发、盯供应链、盯财务,她清楚,如果核心技术抓不住,什么合作、什么战略,都只是空想。

英特尔优势巨大,资本市场不看好,供应链也没信心,她硬是顶住所有阻力,把研发人员从一些无关紧要的项目拉回来,集中攻坚。

中国当时正在快速建设数据中心,对服务器市场需求巨大,而美国的政策和市场竞争,都让她必须探索新的增长路径。
如果 AMD 想在与巨头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中国市场的突破,将带来新的利润,和更大的技术迭代空间。

也正因为如此,她才敢做出那一步后来引发巨大争议的决定:在合规框架内,把第一代 Zen 架构授权给中国合作方。

2016 年,AMD 对外宣布与中方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专注服务器 CPU 的设计和本地化研发。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兴服务器市场,需求量大、成长快,而 AMD 想扩大份额,必须突破旧有的市场格局。
很多人只看到结果,却忽略了整个决策背后的权衡:她既要避免踏过政策红线,又要抓住中国巨大的增长潜力。

在公开采访中,她反复强调合作完全合规,所有授权内容都经过美国政府的审查,而且技术范围严格限制在第一代 Zen,不涉及后续任何新架构。

有一次内部会上,她把合规审查的整个时间表拍在桌上,说:“我们遵守规则,也要坚持我们能做的生意。”
那句话后来被不少员工记住。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整个公司夹在政治争议与市场战略之间,每个人压力巨大。
中国方面的进展相当顺利。基于授权的本地化 x86 服务器处理器陆续出现,在政企、数据中心等场景投入使用。

对 AMD 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市场战略,让公司不仅获得授权收入,也获得在中国的长期合作基础。

答案很现实:她亲手救活 AMD,也建立了自己的判断体系。她知道什么时候退,什么时候必须顶住。
对美国监管机构来说,这意味着 AMD 完全配合;对中国市场来说,这意味着之前已经授权的成果仍然有效,不会因政策变化被否定。

也是在这之后,她开始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 AI、GPU、先进封装等方向,把 AMD 带入新的赛程。
很多中国工程师、从业者、学生对她有共鸣,是因为她的经历里有一种现实世界的勇气——知道前方有压力,却依然选择稳稳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