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中国日报网

4月19日,中央宣传部牵头组织的“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在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博物馆正式启动。此次主题宣传活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将围绕文物古迹发现、名城名镇古村古街保护、文化旅游发展、非遗保护传承、文明交流互鉴等内容,设置“考古中国”“探访中国”“游历中国”“非遗中国”“开放中国”等重点篇章……

9月2日至12日,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国的33位旅游媒体主编、记者及网红博主,深入大理、丽江、西双版纳三地,开启为期11天的山水人文探索之旅。

本次民歌节以“原生天籁韵 民歌中华情”为主题,全国65支队伍近400人参与展演,节目涵盖42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既有广泛传唱的经典民歌,也有创新改编的特色曲目

6月8日上午,“把重庆讲给世界听”万里中国主题外宣系列活动之中外青少年走进北仓学川剧。30 多名来自越南、美国、俄罗斯、泰国等国的重庆邮电大学留学生与本地青少年齐聚北仓文创园,共同体验川剧艺术,开启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

5月18日,在“2025国际博物馆日”吉林主会场活动现场,爱心人士将刚刚在中国嘉德香港2025年春季拍卖会上拍得的一方西晋时期的“晋高句骊归义侯”马钮金印无偿捐赠给了集安市博物馆,这个流散1700多年的文物终于“回家”了。

“五一”期间,新疆库车市热斯坦街道龟兹非遗工坊开展库车土陶、葫芦绘画、龟兹壁画、打馕制作等四项非遗项目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吸引八方游客共赴跨越千年的文化约会,感受龟兹文化在指尖的律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大地在雨水中焕发新生,万物于此时蓬勃生长。此时雨润茶山,嫩芽吐翠,正是采茶的黄金时节。

《中国日报》“双城记”带你走近这对历史深厚的国际友城,感受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融、共赴未来的动人故事!

内地及港澳表演艺术家、演员、歌手等联袂带来精彩演出,传统与现代碰撞,拉开本届戏剧文化节大幕。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将于3月至5月期间在澳门、香港、广州三地联动举办,为观众提供更多元化的戏剧观赏体验。

苹果CEO蒂姆·库克特别提到对中国书法的喜爱,称其为世界上最美的艺术形式之一,强调保护和传承五千年文化的重要性。

乙巳蛇年春节,陕北榆林古城成为了全球文化交融的欢乐海洋。来自全国各地的35支秧歌队,与俄罗斯、韩国、泰国、保加利亚的4支国外舞蹈团齐聚榆林。以秧歌为媒,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勃勃生机。

与千年赛装相生相伴的千年彝绣是“指尖的艺术、心灵的花朵”,经成为万千彝家妇女脱贫致富的产业。赛装文化已经走出直苴小山村,成功登上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米兰时装周、巴黎时装周,走出云南、走向世界。

如今,彝族赛装节已走过1350多年历史,被称为世界最古老的“乡村T台秀”;以楚雄彝绣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多次在国内外掀起“最炫民族风”。

打铁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为迎接2025年元宵节,敦煌市在党河风情线上的非遗打铁花表演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日报网2月4日电(记者 田驰 单娟 李欣磊 Jorge Cortes 张余 郭研奇)2025年2月4日,《中国日报》第6版刊发整版报道Game of the brave: dashuhua。

乙巳蛇年至,古城榆林燃动全国秧歌热潮,从正月初四到正月十五,“陕北榆林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激情开演,国内外共39支队伍、超3000名演员将陆续汇聚榆林,舞动非遗年味,为新春添彩。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春节不仅是中国的节日,更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瑰宝。其所蕴含的家庭团聚、和平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正跨越文化界限,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桥梁。

2025年1月22日19:30,中国日报全媒体平台将播出一场特别的文化沙龙节目,主题聚焦于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

为了探究关羽文化的深远影响,一位来自美国的青年伍淡然来到山西,与晋剧表演艺术家武凌云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这场跨越国界的文化碰撞,揭示了关羽精神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为文物打CALL”“到博物馆去”“博物馆之夜”“爱上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12月8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第十七届侗族大歌节苗歌对唱比赛在从江县丙妹镇岜沙村落下帷幕。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