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经管学院对话阿里蔡崇信:中国AI崛起有三大优势
在港大经管学院主办的2025年陈坤耀杰出学人讲座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接受专访,他首次系统回顾了阿里从B2B电商到AI与云计算巨头的26年转型之路,并深入剖析了中国在AI竞争中的独特优势、开源战略背后的商业逻辑,以及年轻人如何在AI时代把握职业方向。
蔡崇信指出,中国AI的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能源成本低40%、数据中心建设成本低60%、以及全球近半数AI人才具备中文背景的“语言红利”。
他强调,“AI竞争的决胜关键不在模型性能,而在应用落地的广度与深度”,而阿里巴巴正通过“模型+算力”双轮驱动,坚定推进开源开放,推动AI技术普惠全球。
问:在过去的26年里,阿里巴巴从一家B2B电商公司成功转型为AI与云计算巨头。阿里巴巴是如何实现转型的?有什么秘诀?
蔡崇信:回顾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我们始终与中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同频共振。1999年我加入时,中国人均GDP仅800美元,如今已突破1.3万美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幸运地把握住了三个重要机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崛起、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
创业初期,我们选择从B2B电商切入。马云当时的愿景非常明确:要通过互联网让中小企业平等参与全球贸易。在中国加入WTO的关键时期,传统贸易格局正在重塑,越来越多制造企业开始通过互联网直接开拓海外市场。因此我们打造了英文B2B平台,成为中国供应商与全球采购商之间的桥梁。
随着业务发展,我们不断发现新的需求。从B2B自然延伸出C2C的淘宝,为解决交易信任问题创新推出支付宝,再到布局物流等基础设施,每个新业务的开拓都源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都是为了构建更完善的商业生态。
经常有人问我们持续创新的秘诀。我的体会是:企业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始终围绕客户需求来发展。虽然我们也进行过收购,但真正支撑公司跨越不同发展阶段的,始终是自主培育的核心业务。因为这些业务根植于我们的企业基因,由最懂公司文化的团队倾力打造。
云计算就是个典型例证。16年前,当业界还在探讨云计算概念时,我们已经面临实实在在的技术挑战。平台激增的交易数据让我们清醒认识到:如果继续依赖国外的服务器、数据库等基础软硬件,比如戴尔、IBM的服务器,EMC的存储设备,甲骨文的数据库,不仅成本难以承受,更将丧失技术自主权。于是我们下定决心,要打造一套能支撑未来十年发展的底层系统。
这套分布式操作系统让我们实现了从单机运算到跨数据中心协同计算的重大突破。经过多年内部淬炼,最终成熟为今天的阿里云,并向第三方客户开放,正式进入云计算服务市场。
问:根据最新数据,中国要在2030年实现24万亿美元的GDP目标,需要保持5%以上的增长率。你认为中国科技规划中的哪些关键要素能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
蔡崇信:这个问题非常切合时宜。中国刚刚发布的十五五规划给出了明确答案,我认为有两个关键点值得关注:
第一,中国明确要继续保持制造业强国地位。这个定位非常清晰,目前消费仅占中国GDP的不到40%,而美国达到70%。中国选择了一条通过制造业创造财富的道路,未来将继续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为世界提供产品。
第二,规划强调技术自立。这既体现了领导层的远见,也是对当前地缘技术竞争的必要应对。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关于制造业定位,我想特别回应所谓的产能过剩的争议。当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超过国内需求时,通过出口来实现规模经济是完全合理的发展路径。德国汽车工业就是很好的例子。中国正在向高科技制造转型升级,从电动汽车、电池到太阳能板,这些正是全球急需的产品。
中国经济将继续增长,公民将继续获得财富和可支配收入,消费最终会到来。通过阿里巴巴平台,我们已经看到消费增长的潜力。平台上有约5600万消费者年消费超过6000美元,这个数字远超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随着制造业持续创造财富,消费增长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蔡崇信:现在,美国人判断谁在赢得AI竞赛,通常只看大语言模型有多强。所以今天可能是OpenAI领先,明天可能就是Anthropic。顺便提一下,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模型刚刚在一个为期两周的加密货币和股票交易竞赛中获胜。比赛邀请了大约10个不同的模型,阿里巴巴的模型最终成了整个比赛的冠军,DeepSeek排在第二。DeepSeek的工作非常出色。
当然,评判AI竞争胜负,不能仅看模型性能指标,而要从整体产业生态来考量。中国在多个关键维度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中国在电力供应上具有明显成本优势,这得益于15年前开始的战略布局。国家电网每年投入900亿美元升级设施,而美国仅投入300亿美元。如今,中国发电装机容量是美国的2.6倍,新增容量更是美国的9倍,且主要来自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这使得中国工业电价较美国低40%,这对需要大量算力的AI产业至关重要。
在中国建设数据中心的成本比美国低60%,这还不包括硬件采购的差价。这种成本优势为AI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实际上,我认为中国模型并不落后美国太多。这是因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STEM毕业生群体,培养了近半数的全球AI科研人才。更重要的是,中国工程师在资源受限环境下锻炼出了卓越的系统优化能力,我们称之为饥饿优势。
蔡崇信:这种现象揭示了一个重大转变:中文正在成为全球AI领域的竞争优势。这在历史上还是首次。
回顾阿里巴巴早期的国际化历程,语言确实是我们的短板。当我们在米兰、东京或硅谷设立办公室时,本地员工使用英语工作,而杭州总部的同事需要用第二语言进行沟通,这种障碍严重制约了我们的全球化效率。
但在AI领域,局面正在改变。如今全球近半数的AI研发人员具备中文背景,使得中文自然成为技术交流的重要媒介。这种语言优势正在重塑全球AI创新生态。
更重要的是,中国AI产业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开源开放。以阿里巴巴为例,我们将自主研发的大语言模型全面开源,让全球开发者和企业可以零成本获取、使用和改进这些模型。用户可以直接从主流开源平台下载我们的模型,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甚至个人电脑上,完全无需支付授权费用。
相比之下,美国企业主要采用闭源商业模式,用户需要持续支付高昂的使用费。这种模式差异将深刻影响AI技术的普及速度和发展路径。
在我看来,AI竞争的决胜关键不在于技术指标的比拼,而在于应用落地的广度与深度。当中国企业通过开源策略大幅降低AI使用门槛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加速全球AI技术的普惠化进程。这种以开放促发展的模式,正在让中国在全球AI生态中占据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蔡崇信: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商业逻辑和市场需求。以沙特为例,他们希望发展主权AI,但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如果要在付费使用OpenAI的API和免费采用阿里巴巴开源模型之间选择,后者显然更具成本效益。
更重要的是数据安全考量。使用闭源API如同将数据送入黑箱,用户无法掌控数据流向。而开源方案让企业能在自有服务器上部署,完全掌握数据主权。因此,全球企业和政府在选择AI方案时,越来越倾向于开源路径。
蔡崇信: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的商业模式很清晰:不直接通过AI模型收费,而是通过云服务实现价值。运行AI模型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持,这不是普通企业能够轻易搭建的。就像旅客不会自建酒店,而是选择入住专业酒店一样,企业也更倾向于使用成熟的云服务。
阿里云提供从存储、数据管理到网络安全的全套产品线。当企业在我们的开源模型基础上开发应用时,自然会产生对云计算资源的需求。通过规模化运营,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就是我们的盈利模式。
蔡崇信:我们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泡沫。金融市场可能出现估值泡沫,这是由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动驱动的。但AI技术本身是实实在在的变革力量,就像当年的互联网一样。虽然资本市场可能出现过热现象,但AI技术正在真实地改变各行各业,这个趋势不会改变。
蔡崇信:我们的AI战略清晰而直接:双轮驱动。一方面持续投入大语言模型研发,另一方面强化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模型+算力的协同发展,我们在AI时代构建完整的服务能力。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坚持开源开放策略。将模型开源不仅能够加速技术普及,更能推动整个AI生态的繁荣。 (文/腾讯科技特约编译金鹿,编辑/赵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