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义杀回巅峰:清仓英伟达豪赌OpenAI改写AI秩序
朋友们,软银又赢麻了。没错,就是那家被笑了好几年,亏到孙正义都说我不想再做梦的公司,这回靠一场AI豪赌直接翻盘。最新财报一出来,全场傻眼,净利润2.5万亿日元,折合166亿美元,同比暴涨112%,连续三个季度盈利,创下自疫情以来最疯狂的一季。
你要知道,这家公司去年还在亏,亏得像个投资界的新兵蛋子,现在硬生生靠OpenAI,靠英伟达,靠那一波AI浪潮,爬回了世界舞台的C位。
可是这故事可没那么简单,因为就在翻盘的同时,软银干了一件看起来神操作,但细想又让人后背发凉的事,他把手里全部的英伟达股票全部卖光,一股不留,回笼58亿美元现金。你没听错,就是那个被全世界奉为AI信仰中心的英伟达,软银清仓了,然后转头就对OpenAI砸了225亿美元,卖掉显卡之王换成ChatGPT的“爹”。
有人说这叫聪明的钱,有人说这叫赌博的巅峰。到底哪种?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聊的关键。咱先别着急下判断,软银这次的财报漂亮得离谱,净利润比分析师预期高出12倍,市场本来猜他能赚2000亿日元,结果直接冲到25000亿,这不是超预期,这是超现实。
孙正义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整个愿景基金账面收益190亿美元,仅OpenAI一项就贡献了2.157万亿日元的账面利润。简单点说,孙正义的回归不是靠卖手机,也不是靠运营商,而是靠他赌的AI赛道在这一季彻底爆炸。
要知道,软银过去十年就像是一个被反复洗礼的投机样本,2021年他押住科技泡沫,2022年被市场反杀亏上万亿,2023年开始止血,2025年押注AI后起死回生,可他不是守株待兔的投资人,而是刀口舔血的投机者。
你看这季度赚的背后全是账面收益,OpenAI估值上升,英特尔股价暴涨,甲骨文大涨,这种盈利不是现金流,是浮盈,风一吹可能就没了。所以我们要问,孙正义这次是真的押中AI,还是又在搭最后一班车?
你别忘了,他可是那个在泡沫顶点喊出愿景基金是人类史上最伟大投资机器的人,也是那个亏出血以后跑去说我想静静的人。可现在他又杀回来了,而且比以前更疯,清仓英伟达,这是撤退还是换武器?更绝的是他把钱砸向OpenAI,不是几亿美元,是225亿美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在赌一个全新的秩序,不是卖芯片的AI,而是卖思维的AI。
有人说,孙正义的逻辑其实很简单,英伟达涨太多了,再不走就没利润,OpenAI还没上市,估值空间还大,提前埋伏,听上去没错,但核心区别在这儿,英伟达赚的是AI时代的制造业利润,OpenAI赚的是认知、垄断、溢价,前者靠产能,后者靠控制力。孙正义选后者不是因为浪漫,而是因为他看见未来。谁能掌握思维入口,谁就能重新印钞。
第三,这笔225亿美元的投资背后藏着多大的风险?最后,我们要看软银能不能借这波AI风口真正杀出下一个十年。
但我先埋个钩子,这场清仓英伟达的动作可能不仅仅是一次换仓,而是一场地位转移的宣言。你以为他卖的是股票?不,他可能是在卖掉一个旧时代。
先把账掰清楚,软银Q3净利润2.5万亿日元,看起来像是印钞机复活,但你要细看它的结构,才知道这数字是怎么吹起来的。整份财报最关键的三行,第一,愿景基金账面收益190亿美元;第二,OpenAI一项带来2.157万亿日元浮盈;第三,英伟达、英特尔、甲骨文联动市值。
也就是说,孙正义的利润来源不是卖东西,而是东西涨了。你可以想象成他手里拿了一堆股票,这季度全涨,于是账面看起来赚翻了,但这笔钱还没落地。就像你炒股,账面浮盈1000万,但只要明天大盘崩了,那钱一夜蒸发。
软银这季度的利润结构其实就是市场估值的镜像,市场疯狂,它就发光,市场冷静,它就掉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季的确漂亮,因为愿景基金自2022年惨亏之后,终于连涨三季,本季度基金整体价值增长190亿美元,是上季度的4倍。更关键的是,它终于跑赢了市场平均水平,这是近三年来第一次。
换句话说,孙正义的赌桌这回压对了边,那他压的是什么?AI基础设施?看他的投资组合,英伟达、英特尔、甲骨文、OpenAI,前四个直接在AI产业链上吃肉,最后一个靠数字金融待解。尤其是OpenAI,这个孙正义口中的第4次工业革命引擎,在财报里变成了最大的造富机器。
因为OpenAI重组后估值飙升,这一笔就让软银账上多出140亿美元收益,占整个季度利润的一半。这就是软银最魔幻的地方,它既是投资公司,又像个AI基金,只要AI热,它就能回血,AI冷它就感冒。
财报中提到,AI相关业务的年化增长率达到93%,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什么意思?它在告诉市场,我不再是那个靠ARM、靠电信混饭的软银,我是AI时代的放大器。
但问题也来了,一个公司靠浮盈当利润,这可持续吗?历史上,孙正义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也干过同样的事,账面赚,实现金输。那次泡沫破灭后,软银市值腰斩十几次。
现在的AI热潮与当年的互联网有多像?几乎一模一样,估值爆炸,逻辑共振,资金堆叠。再看股价,软银股价在上个季度暴涨78%,创下2005年以来最佳季度表现,今年累计涨幅超过150%,但就在财报发布前的一周,股价又暴跌,市值蒸发近500亿美元。
这是什么?典型的信仰回撤?AI泡沫的温度一旦降一度,软银就发烧,它是一只纯AI体质的股票。所以你看这份财报,既是奇迹,也是风险。它告诉你,AI确实在创造财富,但也提醒你,所有的财富都是基于估值信仰。如果市场继续买账,软银能冲到天上,如果AI进入调整期,它也可能是最先坠落的巨人。
有分析师说得直白,软银现在的盈利模式更像一家投机型母基金,不是企业运营收益,而是对AI蓄势的高杠杆压住。这句话听着怪,但确实精准。因为你想想,一个季度账面赚190亿美元,却没有一家核心子公司现金流报表,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利润不在现实,而在预期。
可孙正义就是玩儿预期的人,他最擅长的不是技术,不是管理,而是讲未来的故事。从阿里巴巴到ARM,从WeWork到现在的OpenAI,他一次次靠未来拿到融资,又靠蓄势回收信任。有人说他是疯子,也有人说他是先知,可在这个AI狂潮的节点,他更像一个赌徒,拿着过去的失败当未来的筹码。
财报的最后一页,有一句话特别值得注意,软银宣布从明年1月1日起实施一股拆四股,这看似是提高流动性,实则是典型的造势动作。因为股票拆分不改变价值,却能刺激散户参与,增加短线交易热度。
也就是说,孙正义知道自己需要热度,而这份财报就是他重新点燃信仰的火柴,但火柴点着了,能不能不被烧到手?接下来你就得看他清仓英伟达转身抱紧OpenAI这步棋到底是换赛道还是清仓旧梦?
先说结论,软银不是在撤退,而是在换维度,卖掉英伟达,追投OpenAI,看起来像是放弃金矿,其实是在赌印钞机。
英伟达是什么?它是AI浪潮的铁锹厂,所有搞AI的公司都得用它的GPU,就像淘金时代谁都离不开铁锹一样。软银当年投英伟达是因为他看懂了挖矿逻辑,现在清仓是因为他觉得矿快挖完了。
英伟达今年的市盈率接近70倍,股价两年涨了500%,市场早就把未来五年的利润都提前买单。孙正义太熟悉这种节奏了,当年他就是在这种全民信仰的时候被炸飞的。他知道泡沫不是等爆,而是提前下车,但下车不代表不赌,因为它清仓英伟达的同时,马上把225亿美元砸进了OpenAI,这可是全球目前最热但也最烧钱的AI公司。
OpenAI不是卖芯片,是卖脑子,卖硬件的天花板是成本,卖智能的天花板是想象力。孙正义赌的就是后者。在软银的逻辑里,英伟达是上半场,OpenAI是下半场,上半场赚设备钱,下半场赚生态钱。
你想想,英伟达再强,它也只能卖显卡,但OpenAI可以控制整个AI服务的入口,就像当年的安卓系统一样,谁控制入口,谁就控制了定价权。孙正义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要从卖铁锹的人变成矿厂的老板。
但这笔交易有多冒险?你得知道OpenAI的估值,市场现在给的区间是5000亿到1万亿美元,软银在这个区间投225亿,差不多拿到5%左右的隐含权益。
可是问题是,OpenAI还没上市,连营收都没稳定,2024年营收据说突破30亿美元,但成本超过25亿,利润几乎为零。你说这值不值?在传统逻辑里不值,但在AI的逻辑里值,因为它是认知入口,是AI世界的Windows。孙正义要的不是利润表,而是未来的主导权。
更妙的是,软银的这笔投资跟OpenAI的公司结构重组绑定在一起。OpenAI去年从有限盈利模式转为公益公司BBC,这给软银的巨额投资扫清了障碍。换句话说,孙正义压的不是OpenAI本身,而是人类对AI的共识,它压注的是一个新架构,一个非盈利组织控制的全球AI帝国。
这听起来像小说,但软银偏偏就擅长把小说写成财报。从交易策略看,这次操作甚至有点像自我对冲,因为它卖掉了英伟达这种供给端资产,去买OpenAI这种需求端资产。供给端代表算力,需求端代表内容。AI产业链的终极利润其实永远在需求端。
比如手机时代,赚最多的不是芯片厂,是操作系统厂,互联网时代赚最多的不是服务器厂,是应用平台。孙正义显然认为,AI的最终赢家不会是芯片厂,而是思想的拥有者。
但这里面也藏着一个更大的信号,软银不再满足于做投资者,他要变成造局者。这家公司现在的动作越来越像一个AI控股帝国,投芯片、投算法、投平台、投基础设施,甚至投支付。这一整套布局简直就是一个AI国家计划。
有人戏称,软银在干的事情是把AI从硅谷搬到东京。不过咱也得冷静,这种打法不是没风险,OpenAI虽然风头无两,但也处在政策和商业的双重风险区。美国监管趋紧,版权问题爆发,竞争对手Anthropic、Google、DeepMind围追堵截,AI的商业化还远没确定。
你要知道,软银的225亿美元可不是买了股票,是承诺投资,一旦OpenAI后续估值回落或者融资卡壳,这笔投资的账面浮盈就可能反噬成巨亏。
这就是孙正义的风格,不怕死,就怕美梦。他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不想做世界上最富的人,我想做改变世界的人。这话听着像鸡汤,但他真的照着干,只是改变世界的路上,先被世界改造的往往是他自己。
现在的问题是,OpenAI能不能真成为他的复仇之剑?如果AI泡沫再一次崩塌,这225亿美元很可能变成他下一次的噩梦基金。
所以,别急着为软银鼓掌,这场戏还远没到尾声。接下来真正要命的部分是,他的赌注规模已经不是投资行为,而是系统性风险。愿景基金如果再膨胀,可能会变成全球AI的杠杆引信。
咱们得承认,软银这波财报的确燃爆了市场的热情,但你要是以为这就是复活,那就太天真了,因为所有看似奇迹的数字背后都是风险的堆叠。
愿景基金现在的规模早就突破1000亿美金,它就像一座用AI股票搭出来的高塔,看起来闪闪发光,但底下全是杠杆。英伟达、OpenAI、甲骨文、ARM,甚至T-Mobile,这些持股一旦有波动,账面利润就跟过山车一样,这不是夸张。
光这一季度,软银的账面收益里,有将近1/3来自OpenAI估值的重新计价。而OpenAI的估值是靠什么推上去的?靠市场的预期,靠ChatGPT的流量,靠全世界相信AI能变钱的故事。可这故事一旦冷下来,浮盈就成浮灰。
孙正义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你看他那几次公开发言的节奏,2022年他几乎消失,2023年开始复出,今年更是频频出境。这不是巧合,这是典型的信号操作,因为愿景基金要融资,要造势,要让外界相信软银又回来了,市场信心本身就是它的资本。
但他也清楚,AI泡沫的危险跟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一模一样。2000年他押中雅虎赚了1万倍,可接着押WeWork亏惨了,现在他押OpenAI看起来像第三次轮回。不同的是,这次的对手不是别的创业公司,而是全世界的AI泡沫本身。
你可以这么想,AI现在的估值结构就像2000年的纳斯达克,顶层是OpenAI、Anthropic、Google、DeepMind,中间是英伟达、AMD、微软、亚马逊,底层是各种AI概念股和供应链厂商。
整个体系靠想象力支撑,只要大家相信AI能改变世界,这个泡沫就不会破。但只要有一个核心环节掉链子,比如算力瓶颈、成本失控、盈利模式崩塌,那整个塔就可能连锁反应。
软银在哪一层?在顶层?愿景基金现在不再是追随者,它成了杠杆放大器,只要OpenAI估值上调,它账面就暴涨,只要市场风向变,它的浮盈就蒸发。
换句话说,软银现在活得像个AI期权,涨的时候暴富,跌的时候爆仓。而这也是孙正义最危险也最迷人的地方,他不做防守,他的防守就是进攻。别人还在犹豫AI能不能赚钱,他已经在赌AI能不能称王,别人还在算估值,他已经在算故事。
可金融市场最残酷的一点是,故事永远比现实走得快,你讲的再好,总有一天得兑现。看看这季度的资金流,软银卖掉英伟达拿回的58亿美元现金只是九牛一毛,线亿美元的OpenAI承诺投资。
这笔钱一旦全部到位,将占软银可动用资金的近1/3。也就是说,他把1/3的子弹压在了一个还没证明能赚钱的公司上,这个比例大到连华尔街都替他捏汗。
你以为他疯?不,他只是比任何人都清楚,AI不是趋势,而是筹码,谁筹码多,谁就有话语权。英伟达是算力入口,微软是软件入口,OpenAI是认知入口,而孙正义想要的就是让愿景基金在这三条赛道里都站一脚。
你可以笑他赌,但你不能否认他赌的精准。只不过这回的赌局有个更深的隐患,AI不是单纯的技术革命,它是政策加伦理加资本的三重博弈。
OpenAI的公益架构听起来很高尚,实质上是一个信任容器,能帮资本规避监管,能让投资看起来有社会意义。可这种结构一旦遇到政策逆风,比如数据合规、内容审查、算法垄断,这种公益外壳就可能变成雷区,而软银恰恰把最大赌注压在这上面。
所以当市场在庆祝软银重回巅峰的时候,也有人在悄悄问,这次会不会又是一次孙氏循环?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爆了,第二次WeWork爆了,第三次会不会轮到AI?
你看他的财报说明会,那种神情其实很微妙,他笑着说AI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又半开玩笑的说,我终于等到了属于我的时代。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笑容背后其实是焦虑。因为他赌的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个文明方向。
有人调侃说,孙正义是日本资本界最后一个做梦的人,但也有人反问,如果不做梦,日本还有谁能带来增长?这就是矛盾的核心。他必须继续赌下去,因为不赌,软银就没有故事,没有故事股价就塌,股价塌,愿景基金就死。
到这里,我们该明白,这份Q3财报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中场休息。软银暂时赢了市场,但还没赢时间,未来三年,它得面对三道关。第一,OpenAI能否真正商业化?第二,AI泡沫何时开始冷却?第三,日本监管能否容忍这种高杠杆AI资本体系?
孙正义曾说过一句话,人生就像登山,不摔一跤你不知道多高。问题是,他已经摔过两次了,这一次他还能不能再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