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一片绿叶的“全链式”进阶
初冬的暖阳温柔地洒在裕安区石婆店镇的层层茶山上。沙家湾村红石埂高山茶园里,茶树已完成修枝,静待下一个春天的萌发;三岔村六安瓜片育苗基地,一垄垄整齐的茶树种苗叶片油绿,透着勃勃生机;眺望白云村,蓝天映衬下,新老茶园相接,绿意绵延,绘就一幅山乡壮美画卷……冬日的茶园并非沉寂,而是在精细管护中积蓄着来年丰收的希望。
作为“六安瓜片”的核心主产区,裕安区石婆店镇拥有茶园5.7万余亩。近年来,该镇坚定不移地将茶产业作为强镇富民的主导产业,精心培育,持续发力,已形成从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精细采摘、规范加工、多元销售,到茶事服务、机械化配套的全流程产业链条。这片小小的绿叶,正成为驱动村集体经济壮大、村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11月14日,三岔村六安瓜片育苗基地里,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翻整土地,为即将开始的茶苗扦插做足准备。“这边是我们的母穗园,种植着‘春雨1号’‘特香早’等优良品种。当前正是扦插的关键时期,土地整理必须跟上。”三岔村党支部副书记耿良婷向记者介绍道。这片建于2021年的育苗基地,占地300余亩,每年可产出优质茶苗500万株。
看似柔弱的茶苗,能量却不小。它们每年为三岔村集体经济贡献约50万元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基地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带动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正在地里忙碌的村民郑祥福笑容满面地说:“在基地干活,一天能挣100元,算下来一年能增加3万多元收入,顾家、挣钱两不误。”
与三岔村利用整片平地发展育苗基地不同,沙家湾村则依托山区地理优势,专注于发展高品质有机茶。海拔500至700米的红石埂山顶,是石婆店镇内山茶的核心产地,山场面积广阔,其中标准化基地与天然野生茶园相映成趣,是六安瓜片的传统优质产区。
裕安区红石原生态茶叶家庭农场负责人储仕海带着记者登上位于山顶的红石埂茶园。冬日里,修剪齐整的茶树簇拥山间,这些正是茶农们的“致富树”。储仕海的200亩茶园已通过有机认证,每年可产出1500斤高品质有机茶。“高山云雾出好茶,品质好,自然更受市场青睐,价格也更有优势。”为了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储仕海还在山下投资建设了1200平方米的茶厂,每年加工六安瓜片成品5000多斤。在茶叶生产旺季,茶厂可为当地提供采茶、加工岗位100多个。
石婆店镇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提质增效行动。2021年以来,该镇大力推进茶园升级改造,累计实施高质高效茶园改造1.5万亩,建成有机茶园3700余亩、“三化”(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1800余亩、生态茶园1万余亩。特别是2024年,重点实施了三岔村600亩“坡改梯”生态观光茶园、沙家湾村300亩“三化”茶园基地、泉水村400亩优良茶树品种保护等项目,推动茶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新阶段。
与此同时,该镇积极培育产业龙头,已培育年产值超千万元的茶叶企业3家,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企业8家,100万元至500万元的企业20余家。在加工环节,严格执行《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推行标准化工艺和清洁化加工,建立严密的质量检测体系,并大力推动绿色、有机产品认证。通过品牌化运营,“金六”“红石村”“品六”等一批本土六安瓜片品牌逐渐打响,区域公共品牌的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
“石婆店镇还着眼长远,投资3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如将军楼内部道路‘白改黑’,为未来茶旅融合发展铺平道路,探索‘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产业融合新路径。”石婆店镇副镇长田维亮介绍。
从一株株精心培育的茶苗,到一杯杯香飘四溢的六安瓜片,石婆店镇正沿着全产业链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行,让这片承载希望的茶园持续孕育“金叶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记者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