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里的“压力”与“宝藏”:一场为特教老师量身定制的“心灵疗愈之旅”

当指尖触碰沙粒,当沙具在沙盘上缓缓铺陈,那些藏在特教老师心底的疲惫、焦虑与迷茫,正悄然转化为温暖与力量。11月14日,“良知圆梦·幸福守望计划”——秦皇岛市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减压赋能团体沙盘心理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

该项目由市委社会工作部全程指导,秦皇岛市致良知公益服务中心主办、致良知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承办,旨在为长期坚守特殊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提供专业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疏解压力、滋养心灵。

一直以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群体面临着教学任务偏重、学生管理压力大和社会支持不足等多重挑战,教师心理压力大,同样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此次团体沙盘活动,正是针对这一痛点的精准帮扶。

本次团体沙盘在致良知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队长、中国心理学会沙盘学组成员金玉琳老师带领下进行,以“从压力到宝藏——一场内在的转化之旅”为主题,依托健心海团体沙盘心理技术秦皇岛实训基地的专业团队支持。

活动现场,特教老师们在沙具的摆放与叙事中自由梳理压力、深度联结内心,不少参与者坦言:“在沙盘中看见了自己的疲惫,也重新找回了投身特教事业的初心。”

活动中,涂老师通过摆放一个婴儿、一座桥以及对岸的猛兽,将自己对孩子们未来的焦虑具象化:“他们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以后怎么融入社会?我总觉得无力又迷茫。”随着沙盘师的耐心引导,“寻找宝藏”环节让她的情绪逐渐舒展——老师们开始在沙盘中添加新元素。

一位老师拿起一个代表糖果的沙具,分享了一段温暖往事:“某天,有个孩子送给我一块巧克力,说老师分给了他两块,他留了一块给我。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孩子其实只分到一块,为了让我安心接受,特意撒了个善意的谎。孩子的这份纯粹与温暖,正是支撑我一直走下去的力量。”

在最后的分享环节,老师们纷纷敞开心扉:有的说“带走的不仅仅是片刻的放松,更是重新出发的勇气”,有的感慨“原来压力背后,藏着这么多被我们忽略的温暖瞬间”。这场持续3小时的沙盘体验,不仅为特教老师们搭建了“看见与被看见”的心灵桥梁,更让他们在彼此的故事里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下一步,市致良知公益服务中心将重点针对特教教师、残障学生及家属、康复从业者等心理压力较大的群体,以“菜单式参与+专业化支持+志愿服务联动”模式整合资源,构建志愿服务生态圈。通过探索从“单点帮扶”到“系统赋能”的长效路径,开展差异化心理援助项目,让志愿服务真正滋养心灵、联结彼此,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公益服务品牌经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