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摊牌:若台海战争爆发中国高价购买的设备可能被远程瘫痪
荷兰半导体生产设备制造商阿斯麦(ASML)称,有能力远程瘫痪台积电位于台湾地区的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EUV)
这不是科幻小说的桥段,是现实中的“技术后门”,背后暴露的则是另一个更大的问题:全球高端制造设备越来越依赖网络系统与海外维护,说白了就是“买了设备还得看供应商脸色”,一不高兴,点个按钮就能让价值上亿的设备原地趴窝。
这样的技术控制手段到底是安全保障,还是战略工具?对中国而言,面对这种可能被“遥控熄火”的风险,又该如何应对?
![]()
“买得起不代表能主宰”,这句话用在EUV光刻机上,再合适不过。作为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这台机器不仅价格高得离谱,运维方式也远比传统工业设备复杂得多。
据公开资料,EUV光刻机的运转几乎全程离不开网络连接。每隔几周,就要与阿斯麦的服务器“打一回招呼”,下载更新、校准参数、同步系统。
如果连不上,机器就得“休假”;如果维护不到位,整个产线就可能停工。更别说备件供应,一旦中断,维修周期可能以月计。
更关键的是,虽然台积电等企业可以进行基本操作,但核心系统的访问权限仍牢牢掌握在阿斯麦手中。就像你买了一辆智能汽车,但发动机控制权还在厂家手里。
![]()
这套“远程干预”机制在历史上早有先例,比如伊朗早年购买的F-14战机,美国一旦断供,伊朗只能靠逆向工程硬撑。
过去几年,中国大陆虽然从阿斯麦采购了数量不少的DUV光刻机,但EUV依然被限制出口。即便是现有设备,一旦“后台通信”被切断,真要靠自己修、自己配件,难度不小。
这也正是中国大力推动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的原因之一,国家大基金三期已经明确将目标锁定在光刻机、EDA、材料等“卡脖子”环节。
![]()
台积电目前承担着全球绝大多数高端芯片的代工任务,而这些产能绝大部分集中在台湾地区本土。尽管该公司在美国、日本等地也开始布局新厂,但先进制程的“主战场”依旧设在台岛。
其EUV产线一旦被远程控制或遭遇不可抗力,整个科技产业链都将受到牵连。从智能手机到云计算,从AI芯片到汽车电子,没有哪一个领域能独善其身。
![]()
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就是其中一环,虽然进展不算顺利,但方向明确:削弱台岛在全球芯片中的垄断地位。
例如,荷兰配合出口管制,阿斯麦对中国大陆的EUV设备禁售;日本则对半导体原材料出口设置门槛。这些做法无疑让中国芯片产业面临更大挑战。
不过风险从来不是单向的,全球芯片供应链如同一张精密织就的网,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牵动整条产业链。
![]()
美国试图通过“去风险”来降低对台积电的依赖,但短期内仍无法改变其高度依赖的现实。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施压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容易引发更大的全球性波动。
眼下的局势,给中国半导体产业提了个醒。依赖进口设备、软件和材料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现实瓶颈。
国家层面已经展开行动,国家大基金第三期的设立,注册资本高达3440亿元,重点投向设备、材料、EDA等关键环节。
![]()
目前国内多家企业已在相关领域取得进展,比如中微公司、北方华创等在刻蚀、薄膜设备方面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除了设备,中国也在封装、架构等领域寻找突破口。Chiplet先进封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先进制程的依赖,RISC-V开源架构也为处理器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这样的市场规模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只要本土企业能提供稳定可靠的产品,就有足够的应用场景和客户支持其成长。
![]()
当然,自主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每一步都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只要方向明确、政策持续、市场配合,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半导体产业的复杂性,从来不只是“谁造得出”,是“谁能持续造”。设备远程控制这件事,说清楚了就是技术限制,但背后映射的,是产业链对政治的高度敏感。
对于中国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提醒。我们不能靠“买来”的安全感,更不能指望别人为我们的风险兜底。
![]()
这场技术博弈远未结束,但中国已经在路上。我们不靠赌,不靠吓,是靠干。未来谁赢,不看谁先喊,而看谁最后还在跑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