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靠不住美农业代表直接找上中方希望给他们一个准话
中美在釜山会谈后,虽然暂时停止了关税战,但美国农业代表团却没有等待特朗普政府的指示,直接飞到北京与中方谈判代表李成钢进行了交流。
美国农民面临大豆销路困难,仓库里堆满了积压的大豆。白宫的关税政策反而伤害了美国自身。此次跨越太平洋的谈判,能否为中美农业贸易带来新的机会和突破呢?
尽管中美在釜山达成了“暂时不打”的共识,但美国农业代表团依然急于来中国谈判,这背后是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引发的诸多问题。
根据美国大豆协会的数据,2025年1至8月,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量较2024年同期减少了近75%。而巴西的大豆出口量则大幅增长,达到了650万吨,占巴西总出口量的93%。这使得美国农业州的经济受到了沉重打击,1800万吨大豆堆积在临时仓库里,农场主连续三个月没有接到新订单。虽然联邦政府每亩提供12美元补贴,但仍不足以应对化肥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对美国的大豆、小麦等需要大面积耕种的农产品需求很大。如果美国失去了中国市场,将很难找到这么大的买家。这种现实压力迫使农业界采取行动,他们决定直接与中国谈判,而不再依赖白宫。
李成钢是中国国际贸易谈判代表,也是商务部副部长。在会谈中,他态度明确,指出中美农产品贸易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于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并强调合作应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李成钢的表态既是对美国“贸易战没伤到中国,反而伤了自己”的回应,也是对美国立场的明确表态。美国早已知道李成钢在中美经贸谈判中的重要角色。2025年3月,当美国加征关税时,美国财长贝森特曾公开表示李成钢的言辞“没有礼貌”,但在中国强硬回应后,后续的釜山会谈中美国再也没有提起此事。
李成钢坚持“守住底线”的立场让美国农业界意识到,要想得到中国的实质性回应,必须与能做决策的人直接对话。李成钢的话也传达了中国的立场:愿意合作,但不会在单方面的压力下妥协。


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一直强硬,即使农业州曾是其铁杆支持者,政策上也没有给予太多照顾。美国农业界需要的是订单,而不是空洞的口号,但改变政策的权力掌握在白宫手中。中国已经通过暂停加征关税表达了善意,并明确了“平等尊重”的合作底线。这一举措既稳定了局势,也为后续谈判留出了空间。
然而,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将关税作为谈判工具,农业界的焦虑情绪必将持续,他们也会想尽办法绕过政府与中国直接谈判。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僵局,实际上反映了政策设计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冲突。
如今,农业界已经主动敲响了合作的大门,白宫是否愿意打开这扇门,将成为决定未来走向的关键。在这场博弈中,中国通过多元化进口,掌握了粮食进口的主动权,而美国农业界则需在政策和市场之间找到平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早已不再掌握在农民手里。